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会批评,孩子才听话

(2015-05-28 17:59:04)
标签:

育儿

教育

分类: 家庭教育

       老挨打的孩子怕的不是打,也根本不怕挨打,因为他皮肉的耐受力已经很强大了,既然他选择一定会被打的错误行为,他已经在身体和心灵上做好了挨打的准备。打有何用?既然打而无用,又何必用孩子蔑视的打的方式呢?

       那么当孩子一错再错,实在让人不可忍受,出现了靠批评手段也没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做家长的该怎么办?该不该打孩子呢?

       家长应该马上冷静下来考虑两个问题,这样的事情作为家长本身有什么责任?第二为什么不能和孩子用语言来沟通呢?

       我们前面讲过批评的问题,其实在一些事情发生后,孩子很清楚后果的严重性后,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件事情本身的问题,而是考虑他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惩罚,所以就等责骂声赶紧过去,就等那几下巴掌赶紧落下,这事不就完了吗!所以让孩子预料到你这种做法,你已经输了。孩子担心和关注的只是拳头而不是错误。

       所以,如果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选择打的方式,那么就要师出有名,打必有得。没有十分的把握,还不如沉默。

       慎重考虑使用体罚,因为只要你和孩子使用对话的方式进行责备和批评,这个阶段还算是人民内部矛盾,一旦出了拳头,这问题的性质就基本转化成敌我矛盾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教育孩子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拳头的挥舞而烟消云散了,随着拳头的频繁出击,孩子对您的敌视和蔑视也就越多。实际上,打是沟通受到阻碍后迫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身体语言,是语言教导无力的表现,因为理讲不通,做不好思想工作,只有通过肉体的刺激来使孩子长记性。说得不客气点,“打”实际就是无能的表现。

       有的孩子不堪如此滥打,便有了这出啼笑皆非的闹剧。2003年8月10日晚,石家庄市“110”接到一个奇怪的报警电话:“我偷了一辆自行车,请你们来抓我到监狱吧!我宁愿住监狱也不愿意回到那个破家。”据这位少年说,他是一名中学生,学习不太好,所以每次考试成绩不好都要挨打,这次赌气从家里跑了出来,没有钱就偷自行车,已经偷了4辆,每辆就以10元钱卖给收破烂的,有钱就上网吧玩,没钱就在大街上露宿。后来通知了家长,孩子的父亲介绍说,他家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就是孩子不好好学习,先后转了三次学,一点效果也没有,总以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结果就导致了以上的闹剧。(摘自《新华每日电讯》)由于父母滥用家庭暴力,那些对家长以牙还牙、以暴对暴的恶性伤害案件也时有发生。难道这些血淋淋的现实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家长的深思和警惕吗?

       所以,一件错误事情发生了,先要指出事情不当之处。

       这件错误的事情又发生了,应该采取有理有节有度的批评方式。

       这件错误的事情再次发生了,可相应采取沉默或适当的惩罚,比如限制娱乐时间、取消某个计划,甚至是适当的打击肉体的方式。

       无论是打还是使用别的方式处理或惩罚孩子过失的意义,不是针对事件的结果,关键的是针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态度。批评、惩罚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减轻惩罚。当孩子对可能被惩罚的方式、轻重等考虑的越多,就越不关心事件本身的问题,从事件本身吸取的教训和经验越少!

       说起打,我本人最大的记忆就是父亲曾说过的一句话:孩子,我打了你后,我知道你疼,但我的心更疼。小时候不大懂,成人后就懂了。现在时时想起来,心里隐隐有发颤生痛的感觉。我相信天下的父母都一样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