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日,友人在席间闲聊时,扯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他讲:哎,我告诉你,昨天我孩子学校又来了一个著名的教育专家给我们讲课,今天上网查了查,没有这仁兄的名字,尤其这两年,我们这做家长的听了好多专家的课,越听越没有味道,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主要还是推销那些书。你是搞家庭教育的专家,你给我们讲讲,这几年,怎么你们家庭教育的专家一下子冒出来那么多呢?这是怎么回事啊?
听罢,我大笑起来,说道:这不,坐在你对面的就是一个专家啊。首先,我先声明,准确地说,我是做学习科学研究的,与其说我是家庭教育专家,不如说我是学习科学的研究专家。其实,别人说我是专家的时候,我感觉挺肉麻的。不知道你知道吗?专家现在都成骂人的词儿了。“你才是专家,你全家都是专家。靠,骂人也不能这么恶心,好不好。”
那朋友说道:我倒是很认可你这个专家的,你也不用客气,虽然年轻了点,什么时候,我们就等把你那专字去掉,直接就成个教育家得了。
我回道:呵呵,现在还不敢,以后吧。只是现在的专家太多了,有时候,我都觉得专家这两字就象是在骂人。
他又追问:那到底是为什么啊?
我说:其实道理很简单,专家好当啊。什么是专家?首先应该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然后在本行业里做出了突出的代表性的贡献,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样的专业人士说话有权威性或指导性。一般来讲,教授一定是专家,而专家却不一定是教授。从某个角度是讲,当一个教授不容易,需要很多硬指标,属于学术类;而专家相对容易一些,不需要论文,只需要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某点有深刻的见解就可以是专家了。
从这点上看,专家正好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多几个也很正常。虽然,这年头,教授也不值钱了。不过,专家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我就被封为青年教育专家,就好像报章上报道某个老干部出席会议,前面一定要加个什么省级的字样。俺以前还被人家封过国家级教育专家呢。总之,中国人的造词和修辞能力是很有造诣的。只要有人敢说他是专家,那被说的人就敢承认他是专家。所以专家就多了起来,就好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白了,忽悠家长得有个好听的帽子嘛。
友人笑道:有时候,看着你也不象专家。
我说:那是因为你看见假的低级专家太多,所以见了真的就觉得怪怪的。我对自己很满意的一点是,我不需要当别人嘴里的专家了。再说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装什么洋蒜啊!如果遇到劫匪,你还要一幅专家模样吗?专家首先是人,做好人才能做专家。现在的现象是,为了做专家,就不好好做人了。
友人听得有点头晕,喃喃地自语:原来是这样啊。狐疑地问:那他们是怎么当上专家的啊?
我说:得有点口才,有点胆子基本就够了。我以为,一个家长做的好,就是一个合格的专家。而且每个家长都应该成为专家。何况,敢顶着专家帽子讲课的人多少还是又点胆子的,只要敢说,就是专家。所以就有了:做几天学生辅导的,就敢给家长讲讲道理;没有小孩的,敢对父母指手画脚;没有专业背景的,也敢张大嘴哇哇;给别人出过几本书,也敢说自己是教育专家;听专家讲过几堂课,也敢自己上马;或者直接在国外混两天就回国援助了。反正,装的样子越文质彬彬,越书卷气,就好象是专家了。
友人饶有兴趣地说:那倒也是。又问道:怎么判别专家啊?
我又说道:其实还是有很多很棒的专家的,如何判断也很简单,比如学院派的,基本功扎实,如果再做过咨询和指导的,就应该没有太大问题,比如北师大的陈建翔;再如实践派的,往往是一线老师,有丰富的经验,如王金战老师;还有原生派的,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很好的,比如周弘。当然,各有各的特点。如果能三方面都结合起来就是最棒的专家,倘若不符合上面几条,你基本不用听他们那些所谓的专家扯淡,当然他们能起到录音机的作用。
今天想起那天的谈话,觉得蛮有意思,就到百度上查了查“专家”这个词,很有点意思,更有启发。便与大家一起再研究一下专家的概念。
专家
对某一事物精通,或者说有独到的见解的人。我们称他/她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专家有两类,一是有胆识战略专家,二是有突破能力的业务专家。
审计准则术语之一。专家,是指除会计、审计之外的某一特定领域中具有专门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个人或组织。
专家可以是被审计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的员工,也可以是被审计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从外部聘请的个人或组织。
近年来,一些专家常为一些眼球汇聚的社会现象发出权威性解读,但是言论往往过于标新立异、或出于个人目的而歪曲以往的定论,在网上被网民们拍下的砖头能盖成一个家,所以一些违背职业操守的专家被称为“砖家”。
看到最后关于“砖家”的说法,我以为我还可以为这个词条再贡献一点内容。
“撰家”:近年来,还有一些并不具备专业资质或足够能力的人为了取得家长的信赖,杜撰或拼凑了一些概念做成一家之言,有的干脆就是把别人的言论再整理一下然后撰写成文,然后就开始跑江湖的人。看“砖家”的解释,好歹还是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人,只不过有些见解不被认同。而“撰家”则是自己就昏昏然,不明就里,食洋不化的那些人。
鉴定“撰家”的方法:很简单,让你的孩子和他聊几句,就原形毕露了。当然,有的撰家也是有一些实战经验的,这点难不倒。
前几年,有个搞宇宙教育的家伙,不知道现在干什么去了。这种人说起来也是很有一套的,不过只要和他聊几个专业上的概念,什么建构主义啊,或者点几个心理学专家的名字,一下就露馅儿了。或者你对他说:您这个理论很好地引用了英国心理学家桑克代的概念(其实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只要他很矜持文雅地点头说,的确是这然。那你就可以马上起身走人了。真的,我时常用这方法,真的好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