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个案分析 |
本个案的起因和经过是这样的:
一个叫静儿的高一女孩,她的母亲对孩子的学习感到非常不满意,所以就写信给晚报的教育专刊,这个专刊会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找专业人士来回复。
专刊编辑要求我就家长来信写篇专稿,下文蓝字部分为我的书面回复。
后来,家长辗转找到编辑希望我能给予咨询,所以就有了下面的面谈。
以下内容给大家看到的是见报后的文字。编辑给本期专栏的题目是“孩子的兴趣缘自家长的态度”。
给我看到的家长来信是这样的:
我女儿上高一,学习成绩一般,虽然她也很用心学习,但成绩不是很理想,我发现她学习的劲头不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请问怎样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太原李女士
这封信虽然不长,但我却没有直接做答,请大家注意我的回复。
“孩子的兴趣缘自家长的态度”
来访嘉宾:
静儿(化名)16岁高一学生就读于本市某重点中学
静儿母亲某事业单位职员
应邀嘉宾:赵雨林 山西省社科院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访问主题:静儿的学习成绩为什么滑落得这么快?
访问时间:2006年8月3日下午4点—6点
访问形式:面谈
静儿是个很腼腆的女孩儿,梳着一头短发,可以看出,尽管她一直微笑着,但不难看出她在极力掩饰着内心的不安。可能妈妈给她的压力有些大噢!从最近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可谓相当不理想。
语文:74 数学:44 外语:62 物理:28 化学:30 政治:62
据静儿妈妈介绍,其实静儿中考成绩还是可以的,总分达到512分。但不知为什么,高中一年成绩却直线下滑,这让静儿妈妈很着急,像无头苍蝇般不知如何是好。
赵老师:“知道今天为什么来这儿吗?”
静儿小声回应着:“因为我的学习方法不太好,想让老师看看哪儿有问题?应该怎么学?”
“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不好吗?”
“嗯,可能是自己比较懒,做题少。每次刚听完课还会做题,可是一到考试就不行了。”
简短的寒暄后,赵老师让助手和静儿到另一个房间去做学习品质测试。并向静儿妈妈了解了孩子平时的一些生活细节和学习习惯。
《例说家教》又和大家见面了,有别于以往的是,今天,我们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和大家讨论家教问题。这也是本栏目第一次走出去,与家长、专家面对面进行交流。相信这样的方式会比不见面的沟通来得更有效。
好多家长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孩子,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去听一些诸如专家报告或读一些教育书籍,往往听完报告或刚看完书都会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但用不了多久,热情消退、故伎重演,生活又会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其实,这是大多数人的一种诟病,正因为如此,你才变得普通。
所以,不仅对孩子,同样也是对每一位父母,你的生活态度会决定孩子的成长轨迹。为了我们的孩子,看到这位妈妈写的这段话,我的心中已感到一丝的沉重。其实,问题的可怕并不在于孩子的成绩多么让人担忧,而是从李女士的叙述中就看出我们家长在教育和指导孩子学习的行动和思想上存在很大问题。
专家这么说:
看到这位妈妈写的这段话,我的心中已感到一丝的沉重。其实,问题的可怕并不在于孩子的成绩多么让人担忧,而是从李女士的叙述中就看出我们家长在教育和指导孩子学习的行动和思想上存在很大问题。
既然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用心,怎么又说学习劲头不大?既然学习用心,那为什么成绩不理想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吗?再者,既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用“兴趣”这位老师来引导孩子的学习呢?那孩子又是因为什么缺乏学习兴趣的?而这都是我们每个家长应该研究的关键。
所以,虽然孩子的学习不理想,但家长的思考和行动更不理想。这是我最常见的也是最顾虑的情况。
后来,我见到了李女士和她的女儿。经过接触了解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情况是不了解的,对孩子的问题是不确认的,对解决的办法是盲目的。孩子虽然成绩不理想,但不是因为智力的问题,相反这个孩子的智能发展是非常出色的;也不是因为心理的问题,这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很正常;也不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因为她目前基本不在学习状态,即使把世界上最好的方法放到她面前也是没有用的。
那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很简单!孩子没有想法。没有明确的人生追求,是导致她疲塌和懒惰的原因,是使她丧失学习兴趣的渊源。这我们就可以很好理解,为什么许多家长为孩子请了家教没有用,上了辅导班也没有用的原因了。因为孩子根本就不理解和接受这样的安排。埃德蒙思说过一句话: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
我再告诉大家一个数字,现在的学生70%以上没有想法!没有想法和追求的人是悲哀的。而这一切又是谁造成的呢?是我们家长。如果不是家长日复一日地强调学习、不厌其烦地关注成绩,如果不是家长总想着让孩子上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样功利的目标,我们的孩子不会是今天这样。
我想让家长们明白,再高明的道理和方法在面对一个苍白空洞的心的时候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希望各位家长朋友想一个最简单的事情:你知道你的孩子将来想干什么吗?这个问题搞明白了,孩子有想法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山西省社科院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中心副主任 赵雨林
■专家出诊:
孩子的问题出在价值观上
赵老师通过与静儿妈妈的交流后发现,静儿妈妈是个比较内敛的人,在单位工作踏实、乐于助人,但回到家却比较武断。尽管在家里自认为和孩子交流得不错,但从来不表扬孩子,以致孩子现在极度缺乏自信。
通过查看孩子的作业本和笔记本,赵老师提醒这位妈妈:孩子的数学作业有抄袭现象,且数学作业量很少,但妈妈却发现孩子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数学作业,赵老师断言:“孩子的投入只是一种作秀,是做给父母看的。”除此之外,其他科目竟然都没有作业本。而从仅有的数学作业本中赵老师发现,孩子的好多基本学习规范都没有掌握,可见孩子在学习上基本没怎么用心。由此可见,第一,孩子不是学习能力的问题,第二,不是心理的问题,而是思想问题,是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关键在于她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而这个问题恰恰又是父母没给她解决好。
闻听此言,静儿妈妈开始意识到自己没给孩子开好头,也不再坚持说自己和孩子沟通得很好。妈妈的思想开始有所转变,“我现在对孩子的事是思考得多,但没有什么具体想法,我也不懂什么教育。”
对此,赵老师甚至有些尖刻地为静儿妈妈总结道,“现在,你们该为盲目失误买单了!”
地里苗多了草也就少了
就像所有的父母一样,静儿妈妈也是宁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孩子吃苦,自己的家庭状况、收入状况以及自己在社会上面临的种种不快,都会有所顾虑地不去跟孩子讲,怕孩子分心影响学习,以至于孩子对社会、对现实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也就对未来没有什么目标。所以,当妈妈曾问起静儿:“你将来有什么打算时?”静儿满脸茫然地摇摇头。
赵老师建议,家长可以选择合适的机会,和孩子正式坐下来,一起交流自己在社会上的困惑,让孩子了解父母也是很不容易的,从而激发她的学习斗志。但家长要特别注意谈话方式,首先要正式谈,避免谈学习,要多谈自己的生活、苦恼。“你看因为妈妈文凭低,现在单位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我也很困惑,看你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这样说就远比“你可得好好学习,别像妈妈……”来得效果好,让孩子感觉到你和她是一个战壕里的。请她帮助你,以此激励她,这样你才会得到安慰。
孩子的根本问题解决了,学习动力有了,那她的学习还用愁吗?俗话说,地里的苗多了草也就少了。
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通过对静儿学习品质的测试,赵老师乐观地告诉静儿和妈妈,孩子的智力没问题,而且相当不错,再加上她选择了上文科,只要思想情绪转过来,两年内可有大的突破。“我对她很有信心。”赵老师肯定地说。
细节暴露积习
谈话即将结束,就在赵老师和静儿预约下次单独见面的事宜时,静儿说可能过几天会有事儿,静儿妈妈马上唬下脸来说:“再有什么事也得先和赵老师……”这时,赵老师赶紧打断静儿妈妈,“没关系,那看你的时间……”面对赵老师对孩子细节上的尊重,静儿妈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看来,积习确实难改。要想转变观念,对静儿妈妈来说,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本报记者 张红霞
后记:
过了大约五天的时间,我又如约和这位母亲和静儿见面了。但这次谈话戏剧性地只进行了半个小时。原因很简单,我问:你们谈过了吗?她们说没有怎么谈。我又问静儿:你准备以后的学习如何安排?她只含糊地说:当天的作业要做完,及时复习等等。我不客气地告诉她和她的母亲:今天你们没有做好和我谈话的准备,我想谈什么也没有价值。如果你们自己没有思考,只是等我来告诉你们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哪怕你想的是不对的,我都好和你讲。而实际上你们回去后都没有思考,这样的谈话是没有意义的。看得出来,孩子和母亲都有点脸红,我想她们可能没有被人这样说过吧。我便告诉她们:想好再来!
我补充这个后记的意思就是,很多家长总把所谓的专家当做救命稻草,而实际上,真正的救世主就是你自己。我们能做的只是帮助你的思考更加完善,而不可能在你空白的意识里添加内容。
教育孩子是学问,但这个学问不是道听途说而来的,是要不断进行反思中获得的。亲爱的家长朋友,您是怎么想的?
前一篇:你是个合格的家长吗?
后一篇:给高三同学的四点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