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于碑刻没什么兴趣,曾经在朋友处见到过《何君阁道碑》拓片,当时也没注意,只是依稀记得开头有“蜀郡大(太)守”等字,前些天,无意中看到蜀中向黄兄博文中讲述曾经拓过一次汉代摩崖刻石,恰好也是此《何君阁道碑》,最近特别喜欢金石碑刻,此番感觉隶书漂亮,就查了一下此刻石的相关资料,原来此石大名鼎鼎,真是孤陋寡闻了。向黄兄手中已无此拓,心中不免怅然,幸运的是,通过其他朋友介绍,认识了雅安当地的一位朋友,求得一拓。该友讲是前几年自己所拓,拓工不精,很多地方跑墨,但是字口清晰可辨,而且是“楗”字不损本,近几年的拓片中“楗”右部已经损泐了。前几日朋友将拓片快递来,是用了一截很长的白色PV塑料管封装的,并且附了几张相关的照片,没想到这位朋友未曾谋面,却如此认真,欣喜和感激油然而生。
《何君阁道碑》,又叫《何君尊楗阁刻石》,其实不是碑,而是摩崖石刻,因古人只见拓本不见石刻,且石面平整,四周有框,使人误以为碑。此石刻于东汉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超过之前认为最早的《开通褒斜道刻石》(汉永平九年即公元66年),是现存出现最早的东汉摩崖刻石,因而在史学界有“汉隶之首”之称,此碑刻成后其拓片曾于宋代出现过,自此音信全无,自古以来一直是历代考古学家,史学家,书法家梦寐以求的古代文物,古代有许多典籍及名家对此碑多有赞誉。
刻石镌于高约350厘米,宽约150厘米的页岩自然断面上,上面岩石呈伞状向前伸出约2米,形如屋顶,有效地保护了刻石免遭日晒雨淋。刻石四周随字体变化凿成一不规则梯形,高65厘米,上宽73厘米,下宽76厘米。全文共52字,排列7行,随字形简繁,任意结体,每行7字、9字不等。其铭曰:“蜀郡大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
此刻石具早期汉隶的典型特征,横平竖直,波磔不显,古朴率直,中锋用笔,以篆作隶,变圆为方,削繁就简,其章法错落参差,洒脱大度,反映了由篆及隶的变化过程。《何君阁道碑》最早见于宋代洪适《隶释》:“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字法方劲,古意有余,如瞻冠章,甫而衣缝掖者,使人起敬不暇。虽败笔成冢,未易窥其藩篱也。”宋代晏袤评《开通褒斜道刻石》:书法奇劲,古意有余,与《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体势相若,今《何君碑》不传。”《字源》证此碑在雅州。
《墨宝》记:“此碑出于绍兴辛未年(公元1151年)在荥经县,以适邛笮之路也。”
2004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地几名书法爱好者在一悬崖峭壁间,偶然发现了此碑,并作拓片以作纪念,随即此事被国家知道后,立即进行了严格的保护,为保护其碑文不受破坏作了技术性处理,永远不能再拓,并在原碑处修建了一封闭式建筑,任何人非经允许不能进入,并在此碑的唯一通道上修建了一保安室,聘请保安喂养了一只狼狗24小时守护,以保护国宝的安全。朋友告诉我说此刻石现在绝难拓制,故坊间有多种翻刻本流行,不可不察……今将拓片及相关照片发于博文,以供金石友参考。
有些跑墨,不过字口还是不错,是发现此刻石后初期的拓本
http://s9/middle/537d41c7gb2e0770b4638&690
下面是朋友送我资料照片后我翻拍的
http://s1/middle/537d41c7gb2e0787b9430&690
http://s9/middle/537d41c7gb2e079ddbf98&690
http://s3/middle/537d41c7gb2e07b4a0042&690
http://s6/middle/537d41c7g7849a6138f45&690
http://s4/middle/537d41c7gb2e07e557c23&690
这是向黄兄拓石时的照片,楗字已损
http://s8/middle/89377babxb186b0dc81f7&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