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飞松盛》之十九:创办星期日学校
(2016-01-24 20:49:06)
标签:
历史 |
分类: 散文(史天掇星) |
十九、创办星期日学校
刘松盛是个不安分的人,老想找事干事,有所作为。他编中学生作文报,搞初中语数外杂志,办高考补习学校,但均因他的特殊身份无人敢触雷区批准而最终流产。
进入1992年,刘松盛又不安分了。
一种社会现象让他忧心忡忡:
如今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既望子成龙又爱子如命,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这样的温室中成长起来的花朵,别说经受风雨,就是见到阳光也会蔫了。还有一些年轻父母只顾挣钱,对子女要么放任自流不管教,要么凑住机会打骂一顿,这样怎能教育好孩子?
某些学校只重视主科应试,不注意全面教育,这样做对青少年成人成才有利吗?
怎样解决这个社会问题?或者退一步说,怎样为解决这个问题出一些绵薄之力?刘松盛思来想去,想到一个主意:办一所学校外的学校!
春节过后,刘松盛来到许昌市教委,见到了肖万君主任:“像我这种人,想办一所业余学校,政策允许吗?”
肖主任不假思索:“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可以,你作为许昌师范讲师为什么不行?”
两人立即讨论给学校起个什么名字。最后肖主任拍板定名:“上海出现了星期日工程师,你这个学校就叫星期日学校吧!”
肖万君领刘松盛上了三楼,到了负责社会力量办学的职教科。职教科科长裴天山立即办理,刘松盛拿到了办学许可证。
第二天,刘松盛又到许昌市建设路小学,找到时任校长的王运德,提出租用该校门口一排教室的要求,不想王校长满口应承。
刘松盛又迅即拜见许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常鑫,要聘请该校骨干教师到星期日学校兼职上课。当时政策比较禁锢,但张校长满面笑容,开口就称“老弟”:“只要是你刘松盛办学,你喊谁我就让谁去!”后来,他还多次在该校教师会上重申:“老师们不准搞有偿家教,也不准到其他培训机构兼职代课,但星期日学校例外。”
从肖主任,到王校长,再到张校长,刘松盛只是认识,或者仅闻其名,从无吃过一顿饭,绝无送过任何礼,可谓君子之交。他们对刘松盛支持有加,其实有两个因素:其一是教育青少年一代的责任感使他们“情投意合”,其二是他们对刘松盛人品和能力的信任。
刘松盛对这些支持他的人感恩戴德。他暗暗下定决心:不干拉倒,干就干好,不能让这些人为自己背黑锅!
刘松盛约上两个退休的老师,自己来刻字,油印宣传单,掂上浆糊桶,骑车满街转,四处贴广告,八方招生源。
这让人联想到一些成语:筚路蓝缕、担簦蹑屐、胼手胝足、披荆斩棘……
有播种就有收获,星期日学校挂牌开张了!
星期日学校着力于纠正应试教育之偏,注重学生的自然成长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除开设常规的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中高年级阅读写作和数学补习外,重点突出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音乐、美术、舞蹈、书法和足球等。由于管理严格、名师授课、质量过硬,受到学生欢迎、家长满意和社会肯定。学生由一百多人迅速发展到几百人,后来竟然达到上千人而仍在与日俱增,学校不断扩充教室仍然供不应求。
星期日学校创办两年多,在许昌市区已经小有名气,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市政协副主席齐飞、市教委主任肖万君、《许昌日报》总编辑刘戈、市文化局长李恒山等多次到校祝贺指导。许昌电视台记者丁颖安、《许昌日报》记者刘放、黄鸿飞,以及陈朝敏等热情地撰稿报道。
1995年,又是一个春天,许昌市招生办陈德岭主任来找刘松盛,跟他把手牵,对已经报考师范音乐、美术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建设路小学教室不够用,又租赁许昌市三高房舍数间。刘松盛请求肖万君主任专拨资金五万元,装修了舞蹈教室,买来了一架钢琴,为音乐舞蹈的培训改善了条件。
此后的三年里,星期日学校可谓红红火火,声名远播。其办学事迹被省教育厅编印的《中原丰碑》一书收录,学校也被吸收为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理事单位。刘松盛逐步积累了办学的管理经验和一定的原始资本,为后来建安中学的创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时的刘松盛,不仅事业有成,子女也成人成才了。
长女卫平这时28岁,银行学校毕业后从事保险业,此时已是部门经理。
次女卫东此时24岁,随父创办民校。后自办药房,成了企业家。
儿子伟峰此时21岁,为公办学校教师,从事阳关下最光辉的职业。
刘松盛满足了吗?生活上是满足了,但事业上永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