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故事流变(四)
(2013-11-29 08:32:2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
《西厢记》主题: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
《西厢记》艺术成就:
一、对矛盾冲突的设计。1、主要矛盾: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2、次要矛盾: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3、其他矛盾:与孙飞虎及郑恒之间的矛盾。
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张生,不仅写出了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才华,及软弱。红娘形象超过莺莺,她聪明、伶俐、热心、正直。崔莺莺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
三、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
四、选择和融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
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清改编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写郑恒抢莺莺,红娘代替上了轿:孙飞虎老婆看中张生,要抢他,书僮代替了。有的写莺莺红娘都爱上了张生,争风吃醋。有的写张生最后成了仙。研雪子《翻西厢》剧情:郑恒是生角,翰林之子。张生是丑角,本名元稹,因幼时做坏事,改名张珙,字君瑞。郑恒与崔莺莺早年订婚并相爱,跟着崔家扶崔相国灵柩路经普救寺。张生听说莺莺美貌,勾结孙飞虎抢莺莺,财产归孙飞虎,莺莺归他。郑恒求好友杜确相助解围。张生被红娘辱骂,投了孙飞虎。就在郑恒与莺莺完婚时,郑恒父亲表示反对。原来,张生为了诋毁莺莺,写了一篇《会真记》(即《莺莺传》),被郑恒父亲看到了。后来,长老说明情况,郑恒与莺莺完婚,张生被杜确杀了。《翻西厢》的主题由反对封建礼教变为捍卫封建礼教。
*《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与“王西厢”相比,有得有失。莺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更为勇敢。张浩软弱,在叔父威逼下与别人订婚,莺莺告状,据理力争,取得胜利。但前边没有了“闹简”、“赖简”、“寄方”等情节,人物一味勇敢,显得单薄了。
*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衡量,最应该推崇的是“王西厢”。
*当代剧本:
京剧张君秋演出本12场:1、渡河 2、教弟(包括法场)3、酬韵 4、寺警 5、赖婚 6、琴心 7、探病 8、闹简 9、赖简 10、寄方 11、拷红 12、哭宴
越剧演出本11场:1、惊艳 2、酬韵 3、寺警 4、赖婚 5、琴心 6、闹简 7、传书 8、赖简 9、寄方 10、拷红 11、长亭
京剧荀慧生演出本9场:1、惊艳 2、寺警3、赖婚 4、琴心 5、闹简 6、赖简 7、书房 8、夜奔 9、拷红
豫剧演出本13场:1、惊艳 2、订期 3、法场 4、酬韵 5、寺警 6、赖婚 7、闹简 8、传书 9、赖简 9、说张 11、喜讯 12、夜奔 13、拷红
当代剧本都是根据“王西厢”改编的。共同特点是将5本戏改成1大场戏。这就有个取舍问题。大家都明场表现了“惊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等几场戏。都删去了后边大团圆的结局,张本与越剧本到“长亭”结束,荀本与豫剧本到“拷红”结束。这跟指导思想有关,因前两种本以莺莺为主,后两种本以红娘为主(荀本剧名就叫《红娘》)。大团圆结局“夫荣妻贵”,落入窠臼,删去后不影响主题表达,留下悬念更好。4个本前边都删去了一些过场戏,如慧明见杜确一折。这是正确的。有戏则长无戏则短。这样处理之后,豫剧13场,张本12场,越剧本11场,荀本9场。个人感觉:豫剧“法场”前“订期”一场可暗场处理,“喜讯”与“夜奔”可合为一场。张本“渡河”一场可删。荀本虽场次少,但有的一场戏内就用两个场景。如“赖婚”一场,前边是书房,后边是老夫人处。这是早年演出本,不用什么布景,若是现在用布景,就不太好办。对一些场次的具体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寄方”一场:“王西厢”绣楼书房均明场;越剧绣楼明场书房暗场;两个京剧本绣楼暗场书房明场;豫剧本不寄方了,莺莺直接说明到书房去。个人认为京剧本处理较好,较有戏。“夜奔”一场:“王西厢”是让张生用唱词描述这一夜的情况,以虚代实;张本与越剧本暗场处理;荀本与豫剧本让张生莺莺下场,红娘唱,表示一夜过完。张本与越剧本想突出莺莺的戏,所以暗场处理。荀本与豫剧本的处理方法,个人觉得比“王西厢”更容易为读者和观众接受。4个本里孙飞虎、杜恒都没有出场。上场人物越剧最少,惠明、杜确都没出场。张本和豫剧本有惠明没杜确。荀本不但惠明、杜确出场了,还增添了个崔家家院。个人认为,在整大场戏中,如果一个人物只出现一次,还是尽量不让出现为好。从语言来看:越剧袭用“王西厢”的词最多,所以显得最文雅;豫剧最通俗;京剧在二者之间。
香港电视剧《新西厢记》:增加杜确与红娘的爱情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