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印》争论的思考
(2013-07-20 16:18:3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戏剧 |
《掉印》的演出,引发出编导人员关于剧本修改的争论。虽摆出理由,仍不能互相说服。这就不由不让人做进一步的思考。
第三场,杜导坚持加上丁世显到韩府逼婚的一段戏,理由是丁世显这个人物前后都出了场,并且前边戏份较重,中间却不见影了。马编坚持不能加,理由是暗场已有表现,丁世显再上场打乱了寻印这一中心线索。我的想法是可以加上,但加上后这段戏前后的内容应做些相应修改。杜导对我这种意见也不能接受,理由是偏离了主线。其实,马、杜的想法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都想让故事沿主线发展。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不同意见呢?这是这个剧本的先天性问题造成的。中心事件是丢印、寻印,但丁世显的行动线却不是干扰王子龙寻印,而是要霸占韩翠萍。我想,我的意见是两全的。一方面,解决了丁世显“断腰”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修改并不旁生枝节,影响主线的进行,因为把印还给了巡抚,才能惩治丁世显,这是完全可以扭到一起的。
第六场,王子龙发现得到的真是一块黄铜之后,有一抒情唱段,杜导给删了大部,马编和我都认为不应删。我并认为这是全剧核心唱段。我提出四条理由:
一、中国戏曲是一种抒情意味很浓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要在舞台上演绎一个故事,还要靠抒情打动观众。关汉卿的《关张双赴西蜀梦》情节简单,几句话就能说完,但是个大戏,靠的就是抒情。
二、虽然人物表上韩翠萍是一号主人公,但从剧本实际看,王子龙是一号主人公。王子龙只第三场没有出场,而韩翠萍开场、第一场、第二场均未出场。王子龙与丁世显有正面矛盾冲突,韩翠萍却没有。就像《沙家浜》,虽然人物表上郭建光是一号人物,但阿庆嫂靠“智斗”一场就盖过了郭建光。王子龙如果不是一号主人公,这个唱段当然就不是全剧核心唱段。
三、剧本有三条矛盾线索:王子龙和韩翠萍的矛盾,王子龙和丁世显的矛盾,韩翠萍和丁世显的矛盾。其中第一组矛盾为主要矛盾。这不是敌我矛盾,也不是观念矛盾,而是差异性矛盾。王急于要印,韩不会轻易给他;韩急于要王说出他是否巡按,王不会轻易说出。而这个唱段前的情节就是从这个主要矛盾线中产生的。所以,这里是全剧情感高潮,这个唱段是全剧核心唱段。
四、从情节来看,这次打击比丢印对王子龙打击更大。丢印后王子龙尚存希望,但此时费了许多周折找到的却是假印,希望破灭。所以这里是情感高潮。
杜导认为应该删的理由是现代观众喜欢快节奏。这不能不让人想到戏曲改革的大问题。为什么一些青年观众不喜欢看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戏曲节奏慢。因而,加快戏曲节奏,适应青年观众需要是应该的。不过,我想,一段戏是否要唱,能否抓住人,关键在于它该不该唱,唱得好不好。《朝阳沟》“下山”的唱段删去后也能让情节进展得快一些,若删去了大家能接受吗?
(不熟悉剧情的朋友可看本博发的剧本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