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兵车行》赏析

(2013-04-07 18:04:31)
标签:

文化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兵车行》赏析

解题:""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乐府诗中诗题称""""的很多。这种诗体,形式自由,音节、格律基本不受限制,句法参差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杜甫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作者:杜甫(712--770),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 杜拾遗、杜工部。7岁能诗,20岁开始游历。此后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20-34岁):其中33岁在洛阳遇李白,二人同游。二、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杜甫来到京城长安,想实现政治抱负。参加考试、向皇帝献诗、找权要引荐均未成功。(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参加考试。主持考试的宰相李林甫下令不录一人,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唐玄宗举行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由于李林甫作梗,考后永无下文。此后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希望他们援引,并不见效。)后来有了个河西县尉(县长助理)的差事,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追捕盗贼,杜甫觉得河西荒凉偏僻,不肯上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zhou4)曹参军的小官(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仓库保管员)。因处于长安附近,晋升机会多,接受了。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县令父亲病故,断绝经济来源,他只好靠施舍维持生计。或上山采药买药。这期间写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47岁):安史之乱爆发,去投肃宗,中途为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潜逃到凤翔行在(陕西省),做左拾遗(类似现在监察部门的官)。因上疏为宰相房琯(guan3声)战败事辩护,被贬华州司功参军。这时期写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四、西南飘泊时期(48-59岁)弃官逃难,投奔剑南节度使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检校者,代理或名誉也。没有实权,所以杜甫不管什么事。工部管工程建设,员外郎相当于国务院所属部的副司长。)(一次发酒疯,站到严武的宝座上,瞪着眼睛说:“严挺之乃有此子!”严武去杀杜甫,帽子被帘钩挂住三次,有人趁机告诉严武的母亲,说清救了杜甫。)这时期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杜甫一生坎坷,使他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也体会到了百姓的疾苦。在他的诗中深深体现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位爱国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李商隐、杜牧并称小李杜)。 1962,杜甫诞生1250周年时,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由于连年征战,朝廷不断征兵,百姓不肯应征,朝廷就到处抓壮丁甚至连老人和孩子也不放过。这一时期,杜甫的兵车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分析:

  1节:

1、写什么?(行人出征,亲人送别)

    2、从哪些方面写?(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行人方面听     觉角度:车辚辚,马萧萧。行人方面视觉角度:行人弓箭各在腰。家属方面视觉角度:走向送,尘埃,牵衣顿足(特写)家属方面听觉角度:放声痛哭,直冲上云霄。)
      3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从表面看,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实质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2
节:

1、分几层?((一)三层:(一)服役时间长,死人多;(二)农村缺乏劳动力,生产凋敝;(三)关西卒之苦。) 

2、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聘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节:

1、分几层?((一)秦兵家庭的困难。(二)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心理变化。(三)战争惨景。)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是重男轻女的观念改变了吗?(不是。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大多重男轻女,而今日反以生女为好,这种反常的心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兵役的残酷和男丁们的悲惨命运。其实,嫁了比邻,比邻的男儿不也要上战场吗?男女都是悲惨的。这里只是借此抒发感情。)   

基本结构: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主题思想:通过征夫自述控诉,揭露唐玄宗穷兵黩武开拓疆土,给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不但讽刺玄宗的开边政策,而且反映安史之乱前夕唐朝社会及民生实況。

写作特点:

.    A、寓情于事,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

B、借古讽今。

C、句式灵活多变,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