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白燕升商榷大胡子唱小旦的问题
(2011-04-25 10:51:26)
标签:
娱乐 |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
在河南电视台昨晚直播的“梨园春”中,一位留着络腮胡子的卖大肉的戏迷演唱了豫剧阎派的《秦雪梅》选段。特邀嘉宾、央视戏剧频道主持人白燕升在点评时说,阎派的特点是细腻,而这位选手的外形粗犷,形成强烈反差。建议选手修饰一下外貌,不要这个大胡子,与角色靠近一些。(大意如此,并非原话。)
我是白燕升的粉丝。白燕升1991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1997年中唱公司发行了《白燕升戏曲·歌曲演唱集》,2001年白燕升荣获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最高奖——金话筒奖。一位作家说他是一个超级戏迷,一位真正的内行,一位够资格的剧评家。我喜欢白燕升,注意白燕升,所以想对他的评点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想说的是,反差出艺术效果。
反差作为摄影的一个专业术语,指在同幅画面下由于EV值不一致而产生明暗对比,即景物或影像中各部分明暗对比的差异程度。通过采用反差增强或反差扩展的图像处理,可改善作品亮度与密度之差,提高影像分析、判读质量。
我国古代诗歌中就有巧妙运用此一手法的。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运用反差手法进行讽刺,达到强烈效果。2009年华盛顿邮报搞了一个比赛,要求写两行押韵的诗,第一行能多浪漫就多浪漫,第二行能多不浪漫就多不浪漫。我们来看一些入选作品:“你的容颜依稀入梦境,于是我在尖叫中惊醒。”“我渴望你温柔的拥抱,但别把你脸上的面具摘掉。”“曾以为一生只爱你一个,直到遇见你的二表哥。”前后强烈反差形成曲折美。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写了一个人物:加西莫多。他外貌奇丑,内心善良,外在的不美与内在的美形成强烈反差,使这个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戏剧舞台上塑造人物,一般情况下讲究内外一致,但并非全部如此。旧时戏班过春节时演戏有反串的习惯。让旦角去演净行,故作粗犷,却时不时地流露出洗不掉的妩媚气,博得观众开心大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追求这种效果。我们看老外演京剧比看我国专业演员演出更感兴趣,为什么呢?那种不地道不到位的表演更吸引人。
“梨园春”这个戏剧栏目能够蜚声国内外,其重要特色是戏迷打擂。如果“梨园春”只靠专业演员演出,它的生命早该结束了。戏迷打擂为什么最能抓住观众?就是因其某些不地道某些不到位某些反差产生出强烈效果,使观众产生亲切感、认同感,认为他们是从我们中间走出的,从而倍感兴趣。就是这些卖大蒜的带着小贩气息的黄桂英、种责任田的带着一身土气的穆桂英、指挥交通带着马路交警味道的环环如磁铁般地吸住了观众的心。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动物园里的驯化老虎表演当然比未驯化无技巧的野老虎让人感兴趣,但无论怎样驯化老虎总带着野性。若是驯得彻底像猫,人们就不如在家看猫了。
这位选手是个杀猪屠买大肉的,络腮胡子正表现出他的粗犷本色。他所演的角色与他的外貌形成强烈反差,让观众领略到出乎意料的审美快感,这正是看点所在。白燕升先生不能只站在戏剧的角度考虑问题,还要站在电视的角度想一想。还是精通戏剧而本行却是曲艺的范军说得好:“胡子唱小旦——必火!”
本博被评为新浪2010年度十大草根新锐之一,收到新浪总部寄来的奖品小新小浪一对。谢谢各方朋友的支持!
本博发表的《艺考生裸量三围,男老师该否回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