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撞死人岂能道歉给背影

标签:
校园 |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
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被一辆摩托车撞倒后双双离世,肇事者驾车逃逸。5天后,肇事者——一名在校高中生——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肇事孩子的父亲在电视上公开道歉时背对观众,引起争议。有网友称,“背影道歉”比车祸逃逸更令人愤怒。
我们暂且别愤怒,冷静想想这是怎么回事。
写文章总是要联想的,我对“背影”和“道歉”产生联想。
我想到朱自清的《背影》。因为这篇散文写的也是父亲的背影。除了开头点题外,全文写了三次背影。第一次,父亲临别送行时,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深深打动了儿子的心灵,使“我”掉下了眼泪。第二次是父亲离去时。这一背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找不到了。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亲困顿的际遇和颓唐的心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它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个定格画面。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和肇事者父亲的背影有相同点,都是饱含了父爱,但为何给受众以不同感受呢?因背景不同。朱文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这一时期军阀割据,帝国主义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作者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而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则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肇事者父亲为了给儿子减轻处罚而道歉,当然也表现出对儿子的爱。但是其背影却体现出对受害人的不真诚,无怪乎会引起网民的愤怒。
我想到国产电影《道歉》,因为这同样写了个中学生的故事。因为屡次被学校劝退,城里的孩子莫聪被身为地产公司董事长的父亲送到了棱陶中学。莫聪又在这里屡屡惹出麻烦,与校长夏自远的矛盾不断升级。一个巨大的误会导致夏自远给了莫聪一个耳光。莫聪认为夏自远这一耳光是属于情急之下打的,可以被原谅,但他要求夏自远当众向自己道歉。夏自远认为道歉会动摇他的师道尊严,他坚决不会。莫聪向县教育局举报,他不是为了害夏自远,他只是为了讨回尊严。各方面的压力扑面而来,夏自远决定向莫聪道歉。大会上,就在夏自远要向莫聪道歉前,莫聪突然冲上主席台率先发言,他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向夏校长和全体老师同学道歉,愿意接受劝退或开除。夏校长感受到了浪子要回头的力量,他一定要向莫聪道歉。远在山坡上用望远镜和窃听器观摩学校大会的莫聪父亲哭成了孩子。当然,学校会留下莫聪,莫聪也爱上了这里的一切。这里的道歉为什么感人至深?真诚。当校长因不该打莫聪耳光而向他道歉时,莫聪却为自己所做的错事主动道歉。身为一校之长的夏自远在学生认错向自己道歉而自己不需道歉时坚决道歉。这种真诚当然会感动全校师生、莫聪的父亲乃至银幕前的观众。
道歉的原则是真诚。拉瑞尔指出:“道歉,扮演着疗愈人心的作用。”受害者可能遭受物质或身体等层面的伤害,但最需要被平复的是心理的被剥夺感。成功的道歉,关键在于加害者必须将自己转换成受害者,借由两者关系移转的仪式,取得受害者原谅。有人将道歉形容为“俗世中的赎罪仪式”。肇事高中生父亲的道歉不是赎罪,而是为儿子开脱罪责。从这名高中生用压岁钱买摩托的细节看来,这个父亲是个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人。他不想丢了自己的脸面。又要道歉保护儿子又要保护脸面,鱼与熊掌想要兼得啊!
本博被评为新浪2010年度十大草根新锐之一,收到新浪总部寄来的奖品小新小浪一对。谢谢各方朋友的支持!
本博发表的《艺考生裸量三围,男老师该否回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