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不会做语文考试题很正常
(2011-01-30 10:45:20)
标签:
宋体语文工农业生产技能考试题文化 |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
近日一些朋友撰文讨论语文考试题中的弊病,笔者深有同感。但有朋友以作家做不出语文考试题为论据证明试题不科学、不合理,窃以为此论据无力。
我敢于说这个话,跟我的经历有关。鄙人在官场、商场、情场都很低能,唯独在考场有半把刷子。我似乎是天生的考试机器,从小学到大学,我的同学没人能把我战败。我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授过课,指导过他们考试。我当过专业创作人员(就是所谓的“作家”)、报刊编辑和主编,对一些作家有深度了解。
对付考试与当作家需要具备的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人既对付不了考试也当不了作家;有的人既能对付考试也能当作家;有的人能对付考试却当不了作家;有的人能当作家却对付不了考试。当作家需要有很高的的文学素养,特别是要有超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缺一不可。对付考试靠的是语文技能,这种能力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有人两种能力均强,有人两种能力均弱,有人一强一弱,于是出现了上述四种人。
按理说,作家应该是两种能力均强的,但实际并非如此。在我所接触的省、地、县三级专职创作人员中,语文技能不过关者大有人在。如一作家作品已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却考不上电大。我还认识一位半文盲作家,他本是个著名艺人,因聪明过人,能自己创编新书,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五十余篇。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还请他帮助修改作品。他曾帮我改过作品,想出的几句唱词比我写的生动,我很佩服。但小学生的语文考试题他也答不上来。当然这是特例。但从大面积来看,作家群中语文技能过关者确实不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作家甚至知名作家。他们写出的作品可以让编辑改。编辑中也有一部分语文技能差的,这就更容易通过了。于是,文章发表了,书出版了。有朋友以为变成铅字的东西就是典范,殊不知有的变成铅字的东西错误俯拾即是。
考场中的特别优秀者必须是两种技能均强的人,因为语文考试不仅有知识题,还有一篇作文占着百分之四十的分数。有的考生只需具备较强的文学素养和过硬的语文技能,也能成为考场上的佼佼者,因为语文考试不是以作家的标准来要求的。所以有的人当不了作家却能对付考试。但如没有过硬的语文技能,那就注定要在考场上打败仗。
我以语法技能为例来谈一谈语文技能。语法技能熟稔的人在这方面具有特别的敏感,一眼就能看出病句。但语法技能差的人写出的病句被指出之后,读N遍也发现不了错在何处。有的作家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却不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得没有毛病。语法技能不过硬,还会影响到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有的作家使用标点是跟着感觉走,并不知道使用规定。即使知道了使用规定,但语法技能不过关,仍不能正确使用。如顿号应用在句中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号应用在并列的分句之间。如不会分析句子,搞不清楚某一部分文字是短语或是分句,就会出现使用错误。语法技能不过硬,就不能正确使用“的”、“地”、“得”。 仅仅知道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用“的”连接、状语与中心词之间用“地”连接、补语与中心词之间用“得”连接还不行,还要会分析句子。因为词和短语的功能要在具体句子里才能判断准确。我们来看下面的句子。1、问:他的字临得好不好?答:他的字临得好。2、问:他的字临的好还是描的好?答:他的字临的好。两个回答的句子的主语都是“字”。前句谓语是“临”,补语是“好”;后句“临的好”是主谓短语做谓语,“临的”是的字短语做小主语,“好”做小谓语。再如:1、我国工农业生产飞速地发展。2、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前句中的“发展”是动词谓语,“飞速”是状语,当然用“地”。后句中的“发展”是名词主语,“我国工农业生产”是定语,所以用“的”。我讲这些对某些朋友来说是小儿科,而某些作家却会听得一头雾水。
语文试题有弊病,但是少数。作家答不出试题,有的是试题有问题,而有的则是作家缺乏这种能力。
(附带说几句:博客圈里朋友热情都很高涨,让人感到我们似乎进入一个全民写博的时代。许多朋友写出了真情,写出了文采。但说句打击一大片的话,就我所看到的朋友的博客中,语文技能过硬的无论怎样乐观估计也超不过百分之十。一些点击量超百万乃至逾亿的“名博”,语文技能过关者却似凤毛麟角。我呼吁朋友们重视这个问题。这是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啊!)
本博被评为新浪2010年度十大草根新锐之一,收到新浪总部寄来的奖品小新小浪一对。谢谢各方朋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