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宋体红薯高等教育折射精英教育校园 |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
近日,媒体报道某名牌大学毕业生小黄摆摊卖红薯一事。来自农村的小黄,大学期间干过服务员,当过领班,开过奶茶店。前些天,看好烤红薯项目的小黄,放弃奶茶店,变身为一名“红薯郎”。午餐和晚餐是学生购买高峰,多的时候他一天可以卖出300多个红薯。记者看到,戴着一副黑边眼镜的小黄的红薯摊被学生重重包围。一学生因去了好几次都没吃到有特色的烤红薯,深感郁闷,排队等候半小时才如愿以偿。此事引发广泛关注,多名拍客将他的事制成视频上传到网上,一天点击超过4万人次。
以上大学毕业生中出过“烧饼西施”、“猪肉酷哥”、“擦鞋大王”,现在又出了“红薯郎”。这些同学吸引来许多好奇的目光。
这一现象折射出什么?
从社会来看:
折射出某些地方大学生就业中的不公平现象。这些同学出身寒微,没有社会关系。似乎没有哪位同学是辞去了人们认为高贵的职业去干这个的。而某些差学校的差学生却进了人们认为的好单位,干上了不能胜任的工作,甚至有智障者进了某机关。何也?无非他爸或她老公公或什么亲戚是手中掌握权力的人。
折射出某些地方存在着不公平竞争。有的大学生毕业后也曾找到过一份较为理想的工作,但“不能胜任”,被淘汰了。何也?不懂潜规则。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干一份自己本来不愿意干的工作。
折射出某些人头脑中的旧观念。即使以上两种现象都不存在,这些工作依然也是要有人干的。某些媒体在报道这些事件时,用了不恰当的词汇。如“沦为屠户”、“沦为搬运工”等。“沦”有沉沦、没落之义,如“沦为阶下囚”。“劳动光荣”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一些人的潜意识中,把工种定了尊卑,将岗位分了贵贱,某些活只该由“粗人”来干,大学生干这样的活儿自然就是“沦为”。这其中隐含着对相关从业者的歧视。这些人会想:我们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不偷不抢,干我们这行怎么成了“沦为”?
从学校教育来看;
折射出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矛盾。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时提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但是,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任务的办学机构基本上是长期以来实施精英化高等教育的学校。通过精英化教育的规模扩张方式实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形式上的大众化,而不是实质性的大众化。由于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滞后,才使许多毕业生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让大学生接受精英教育却要成为普通劳动者,尴尬啊。
折射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我们虽然口口声声喊素质教育,但只要按分数录取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往往孤独症患者(像鄙人这样)对应试教育的适应能力很强,但一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便觉惶然无措,无奈之下才干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不是这些学生怪,而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某些地方有些怪。这就需要多方协作,力求改变这些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