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特批非遗项目许昌越调源流(五)

标签:
文化 |
民国时期,越调在河南剧种中仍居老三。不过前期老一老二变成了清戏和二黄,到40年代,曲剧又取代了二黄的地位。民谣曰:“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花鼓凑热闹。”越调比梆子票价高,地位尊贵。如赊旗镇(今社旗县)有一座规模恢弘的庄王(戏神)庙,每年八月十五许多戏班聚会于此演出。庙董为戏班分配房舍时,让清戏、昆曲、卷戏、二簧(汉剧)、越调住东厢房(上房),梆剧(秦腔及豫剧)、罗戏、花鼓、梁山调住西厢房(下房),皮影木偶安排在大殿两旁的耳房内。由此可见越调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民国时期越调剧种发展还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进省城开封和郑州演出。民国四年(1915) 10月18日,毛爱莲出生地附近舞阳县北舞渡的一个班子到开封北羊市演出,这是越调剧种首次进入省城。报纸载有新闻。时隔一年余,罗金章、筱金钩到开封演出,轰动汴垣。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罗金章等再到省城演出,在开封巡演的梅兰芳先生到戏班讲话。此次演出持续11个月。同时,新郑“四街戏”两次在郑州天中里路西四海升平楼戏院演出,主要演员先是和尚娃,后又有姜阁(原名姜文斌,工马上红脸)、马永录(旦)、李小根(生)、杨四(丑)等。刘莲蓬是第一个把越调演进郑州的坤伶。1932年这个戏班第三次到郑州演出,因上座率高,连演8个月。后虽因蒋、冯、阎大战退出河南主要城市,但其声势却奠定了越调在全省的影响。。
越调历经清乾、嘉、道、咸、同、光、宣百余年,全是男演员的天下。直到民国初年,出现了第一位女名伶李桂红。她1890年出生在舞阳县,先到漯河学唱坠子,后搭舞阳吴城越调班。民国二年(1913年)入襄城县七班戏越调班,登台演出《火焚绣楼》、《借闺女》,一举成名。李桂红的参演,确立了襄城县七班戏在越调戏班中的龙头地位。她扮相俊美,嗓音甜润,群众中至今尚流传民谣:“不管啥戏多好听,不胜桂红哼两声。”
李桂红给越调剧种带来了一场大革命。在李桂红之前,越调是只演宫廷戏的。这种情况有个旁证:有清一代,统治者以“有伤风化”之名禁演过若干剧种,计有情戏、秦腔、罗戏、乱弹、围鼓戏、铙钹戏、花鼓戏、二夹弦等,但无越调(或月调)。是统治者不知有此剧种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只能有一个结论,越调尚不“有伤风化”。由此可知,清代越调剧目是宫廷戏。李桂红大胆引进外剧种的剧目,这些剧目多为生活戏。此后,越调艺人就把原有剧目称为“正装戏”,将引进的剧目称为“外装戏”。为适应越调演出,她将这些戏进行改编。经她改编流传至今的戏有《青龙山》、《五凤山》、《王金豆借粮》、《打豆腐》、《小八义》等,皆为唱工戏。她还能将听到的故事编成戏搬上舞台。越调为适应男演员的嗓音,原来唱的是C调或D调。但女演员嗓音高,李桂红出现后,变成了F调。在对戏时,甚至唱#F或G调。后来南阳也有了女演员,才升为E调。根据北上南下的习俗,人们将许昌一带的越调称为“上路越调”,而将南阳一带的越调称为“下路越调”。越调原来的主弦是四股弦,李桂红大胆尝试,引进坠胡将杆截短后做主弦,确有轰动效果。后南阳越调虽也引进了短杆坠子,但主弦仍是四股弦。为此,南阳越调艺人自称唱的是“大越调”,而将李桂红唱的称为“小越调”。她将坠子的一些唱腔糅进越调铜器垛(乱弹)中,别有韵味。如《斩杨景》中佘太君“出自东方”一段唱,似娓娓叙说家常,流畅自然,朴实耐听。从此,越调原来的以流水板式为主变为以铜器垛为主,直至今日。
为方便您为我新浪博客5周年参赛作品《世人都说新浪好,男人生娃心醉了》(置顶)投票,于此设立一个窗口。谢谢投票(鼠标点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