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务院特批非遗项目许昌越调源流(五)

(2010-09-30 19:10:00)
标签:

文化

            五、民国概况

民国时期,越调在河南剧种中仍居老三。不过前期老一老二变成了清戏和二黄,到40年代,曲剧又取代了二黄的地位。民谣曰:“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花鼓凑热闹。”越调比梆子票价高,地位尊贵。如赊旗镇(今社旗县)有一座规模恢弘的庄王(戏神)庙,每年八月十五许多戏班聚会于此演出。庙董为戏班分配房舍时,让清戏、昆曲、卷戏、二簧(汉剧)、越调住东厢房(上房),梆剧(秦腔及豫剧)、罗戏、花鼓、梁山调住西厢房(下房),皮影木偶安排在大殿两旁的耳房内。由此可见越调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民国时期许昌地域内出现的班社越来越多,如:民国六年(1917),杨小凤、盛文英夫妻办文凤班,后毛爱莲在此学戏。文凤班曾战败梆子。群众说:“大油梆好腔,二油梆好箱,对不过杨小凤光脊梁。”民国九年(1920)襄县王嘟噜出资办班,戏班演到漯河、襄樊、汉口等地。同年,叶县彭克俭出资供窝班,收徒30余人,杨小凤参演声势大振。民国十六年(1927),襄县成立下路调越调班石行戏。由石行同业公会供戏,每个石行捐石磨一盘,并添戏箱。同年,许昌县张三余、张书监组建窝班,申凤梅于此学艺。同年,鄢陵刘庄组班,到外县、乡演出。同年,襄县张勋、赵小梅,长葛刘莲蓬到许昌组班。民国三十二年(1943),毛爱莲任班主组建戏班,申凤梅曾参与演出。三年后戏班正式命名为“兴爱剧社”,唱红河南。民国三十四年(1945),襄县组建石行班,由各石行供养。主要演员有孙书德、刘秀荣、李明玉等。此外,年代不详的尚有:长葛同乐社,由工商界所办,著名演员刘莲蓬、张桂兰曾为该班主演。石固镇牛永班。鄢陵坡冯村班。禹县灶爷店班、方岗班、瓦店班、刘沟班、范坡班、顺店班、柳河班。30年代,申凤梅、张桂兰曾到禹县马车厂班、灶爷店班演出,襄县女演员老闺女曾参与灶爷店班演出。

民国时期越调剧种发展还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进省城开封和郑州演出。民国四年(1915 1018,毛爱莲出生地附近舞阳县北舞渡的一个班子到开封北羊市演出,这是越调剧种首次进入省城。报纸载有新闻。时隔一年余,罗金章、筱金钩到开封演出,轰动汴垣。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罗金章等再到省城演出,在开封巡演的梅兰芳先生到戏班讲话。此次演出持续11个月。同时,新郑“四街戏”两次在郑州天中里路西四海升平楼戏院演出,主要演员先是和尚娃,后又有姜阁(原名姜文斌,工马上红脸)、马永录(旦)、李小根(生)、杨四(丑)等。刘莲蓬是第一个把越调演进郑州的坤伶。1932年这个戏班第三次到郑州演出,因上座率高,连演8个月。后虽因蒋、冯、阎大战退出河南主要城市,但其声势却奠定了越调在全省的影响。。

越调历经清乾、嘉、道、咸、同、光、宣百余年,全是男演员的天下。直到民国初年,出现了第一位女名伶李桂红。她1890年出生在舞阳县,先到漯河学唱坠子,后搭舞阳吴城越调班。民国二年(1913)入襄城县七班戏越调班,登台演出《火焚绣楼》、《借闺女》,一举成名。李桂红的参演,确立了襄城县七班戏在越调戏班中的龙头地位。她扮相俊美,嗓音甜润,群众中至今尚流传民谣:“不管啥戏多好听,不胜桂红哼两声。”

李桂红给越调剧种带来了一场大革命。在李桂红之前,越调是只演宫廷戏的。这种情况有个旁证:有清一代,统治者以“有伤风化”之名禁演过若干剧种,计有情戏、秦腔、罗戏、乱弹、围鼓戏、铙钹戏、花鼓戏、二夹弦等,但无越调(或月调)。是统治者不知有此剧种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只能有一个结论,越调尚不“有伤风化”。由此可知,清代越调剧目是宫廷戏。李桂红大胆引进外剧种的剧目,这些剧目多为生活戏。此后,越调艺人就把原有剧目称为“正装戏”,将引进的剧目称为“外装戏”。为适应越调演出,她将这些戏进行改编。经她改编流传至今的戏有《青龙山》、《五凤山》、《王金豆借粮》、《打豆腐》、《小八义》等,皆为唱工戏。她还能将听到的故事编成戏搬上舞台。越调为适应男演员的嗓音,原来唱的是C调或D调。但女演员嗓音高,李桂红出现后,变成了F调。在对戏时,甚至唱#FG调。后来南阳也有了女演员,才升为E调。根据北上南下的习俗,人们将许昌一带的越调称为“上路越调”,而将南阳一带的越调称为“下路越调”。越调原来的主弦是四股弦,李桂红大胆尝试,引进坠胡将杆截短后做主弦,确有轰动效果。后南阳越调虽也引进了短杆坠子,但主弦仍是四股弦。为此,南阳越调艺人自称唱的是“大越调”,而将李桂红唱的称为“小越调”。她将坠子的一些唱腔糅进越调铜器垛(乱弹)中,别有韵味。如《斩杨景》中佘太君“出自东方”一段唱,似娓娓叙说家常,流畅自然,朴实耐听。从此,越调原来的以流水板式为主变为以铜器垛为主,直至今日。

    李桂红是第一代越调皇后和越调女演员的鼻祖,后来的越调女演员在师承或艺术上都是她的徒子徒孙。相继出现的女演员有赵小梅、刘富芝、魏金玉、杨小凤等。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真可谓如雨后春笋。有五宝贝——张秀卿誉称大宝贝、杨桂芝昵称二宝贝、陈金英昵称三宝贝、金凤楼昵称假宝贝、李玉华昵称气死宝贝,四小爱——毛小爱(即毛爱莲)、刘小爱、孙小爱、张小爱,三莲蓬——刘莲蓬、陈莲蓬、张桂兰昵称气死莲蓬,二梅——申凤梅昵称大梅、申秀梅昵称二梅,双辫——刘秀荣昵称。张秀卿上世纪40年代将《天水关》(收姜维)中的诸葛亮唱红,把越调剧种的男演女变成了女演男,这是越调剧种的又一次革命。毛爱莲嗓音特殊。甜润好听,如带鼻音。唱戏如轻声慢语聊天,一点也不“提劲”,声音却能传得很远。她创立了空前绝后的“毛派艺术”。这个时期也出现不少优秀男演员,如王庆和、张勋、徐永德、李明玉、叶青林、孙书德、李自杰等,但终不能与女演员平分秋色。越调剧种男演员的一统天下变成了少半个天下。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李桂红离世。此后,越调剧坛的领军人物便是张秀卿、申凤梅、毛爱莲等。张秀卿1960年去世,她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申凤梅接过越调“豪放派”的大旗,发扬光大,成为戏剧大师。1995年申凤梅辞世。于今,第二代越调皇后、“婉约派”毛爱莲硕果仅存。)

     

为方便您为我新浪博客5周年参赛作品《世人都说新浪好,男人生娃心醉了》(置顶)投票,于此设立一个窗口。谢谢投票(鼠标点击)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