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务院特批非遗项目许昌越调源流(四)

(2010-09-23 07:58:16)
标签:

关公

许昌

宋体

越调

剧种

文化

          四、清代概况

据现有资料,越调史上第一个戏班是成立于乾隆年间的禹县衙门及马车厂班,由衙门人员及40多家马车厂供戏。越调产生初期,许昌西部广大地区就是这个剧种的“根据地”。继之,嘉庆年间,邓州成立了房里戏。当时,演出形式有三种:正戏、影戏和偶戏。至同治末年(1874),越调已扩展到许昌至南阳的23个州县。许昌地域内成立的越调戏班如宝丰周营班(道光十二年)、禹州六房班(道光末)、叶县陈德刚班(咸丰初)等。至宣统末年(1911),向东扩展到舞阳,向北扩展到卢氏等地,已囊括40余州县。这个时期许昌地域内成立的越调戏班如襄县“七班戏”(光绪年间成立,由县衙头皂、二皂、头快、二快、头壮、二壮、索夫供戏)、叶县西大营班(光绪二十九年)等。光绪初年(约1877),南阳籍红生王庆和先入禹县六房班,后入马车厂班。他擅长演关公戏。声如洪钟,夜晚唱戏声传五里开外。他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气度非凡,扮相酷肖,人称“活关公”。庙内塑工以其形像雕塑关公塑像,可见影响之大。同来的还有他的师兄丑角演员“老迂阔”(艺名)与男旦演员肖芝等。

清代,越调剧种还传到外省。流入湖北的一支主要是正戏和皮影。鼎盛时期曾涉及20余州县。著名班社如成立于光绪中叶的谷城泰和班、三盛班,成立于宣统末年的光化宏春班、枣阳阳春班和襄阳永庆班等。道光年间名伶“锤子”、“滚子”(均为艺名)曾到汉口演出,观众赞扬他们“演武戏用真刀真枪,像飞贼一样”。河南越调班子还到陕西安康、旬阳一带演出。光绪二十年前后,艺人李大架子、李二架子、蓝定子(均为艺名)等于此收徒传授皮影戏。

有个现象值得探讨:有清一代,统治者以“有伤风化”之名禁演过若干剧种,计有情戏、秦腔、罗戏、乱弹、围鼓戏、铙钹戏、花鼓戏、二夹弦等,但无越调(或月调)。是统治者不知有此剧种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由上述可知,越调当时传播广泛。那只能有一个结论,越调尚不“有伤风化”。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剧目是以演宫廷戏为主,而非生活戏。

清代,越调同其他剧种演出的主要场所是戏楼。有庙的地方几乎都有戏楼,真可谓星罗棋布。如禹州有据可查的就有六十多座。档次也越来越高,样式讲究,雕刻精致,绘画绚丽。有庙的地方就有会,有会就要唱戏。有时一日几处有戏。如农历正月十三是火神庙会(传说这天是火神生日),凡有火神庙的地方都有会有戏。到清末,戏楼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出现草台——用土堆集或用车辆拼合成临时台子,演后拆除。

清代,河南有数十个剧种,越调一直紧随豫梆、罗戏之后,名列第三。

为方便您为我新浪博客5周年参赛作品《世人都说新浪好,男人生娃心醉了》(置顶)投票,于此设立一个窗口。谢谢投票(鼠标点击)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