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特批非遗项目许昌越调源流(三)

标签:
范蠡南阳越调宋体论据文化 |
越调起源,众说纷纭。我们见到的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春秋末范蠡归隐时将吴越之音带回家乡南阳。二、越国灭亡时一男歌伎将悼越之曲带到南阳一带。三、由南阳地区流行的一种歌曲发展而成。南阳古称豫,故称豫调,后讹为越调。四、来自诸宫调。五、据明进士李蔉诗句,为唐《霓裳羽衣曲》遗响。六、据清末举人张嘉谋在《南阳府志》批注,滥觞于明末。七、明崇祯年间傅一臣著杂剧《卖情扎囤》中说明演出的是越调。八、为河南梆子的一个分支,形成时间晚于河南梆子的嘉庆年间。
鉴于此,我们对越调起源表述如下:为中国地方戏曲声腔分类平、背、侧、月之一的“月调”,后通假为“越调”。生成于清乾隆年间。它是河南梆子的母体。论据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日为阳、月为阴,月调即阴调。清徐大椿《乐府传声》中说,阴调的发声方法是“逼紧其喉”,发出的音若“雌声”。越调无论生旦,唱腔拖音均假嗓带“吽”,这种唱法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这种唱法不正是阴调(月调)的特点吗?论据二:流往陕南的艺人解放后仍称越调为“月调”。论据三:老艺人口碑及志书记载,禹县衙门及马车厂越调班成立于清乾隆年间;《临颍县志》记载,越调剧种于乾隆年间传入。论据四:越调没有河南梆子流传广泛,却比梆子地位高。有三点可以证明:一是民间初年,越调在开封、郑州演出时,戏价、票价都比梆子戏定得高。(民国四年,即1915年10月18日,舞阳县北午渡的一个社班第一个进入省城开封。第一个到郑州演出的女伶是长葛人刘莲蓬。)二是民间有“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花鼓凑热闹”之说。三是在同一处庙会多个剧种剧团演出时,“庙董”(执事)在为各剧种分配住房时,按传承例规,越调住东厢房;梆戏住西厢房。为何如此?梆子师承越调。论据五:河南梆子起源于“河南吽”,继承了“弦索戏”,吸收了同州梆子发展而成。我们认为,河南吽就是越调。其一,因其唱法特点,群众称越调为“吽戏”。其二,据专家研究,河南吽的唱法特点是唱词用本嗓,拖腔假嗓带吽。这完全是越调早期的唱法。其三,从现在来看,河南梆子与越调唱腔板式也是接近的。不仅河南梆子慢板、流水、铜器垛、散板与越调慢板、流水、二八、散板等四大板式分别对应相似,而且一些枝节之处,如大起板转慢板及慢板转流水,流水眼起板落及上句尾音不限下句落主音等也都相近。清代、民国及建国后,两个剧种都有剧本通用,演员互相参与演出的现象。如禹州县衙及马车厂班建国后改成了豫剧;文革中襄城县越调剧团和豫剧团合并,排越调《平原作战》时饰演赵勇刚的演员就是原豫剧团演员。当然还有一个反面论据,就是清末尚有“挂起四弦唱三天”的民谣。四弦即四股弦,原为越调主弦。此民谣说明演唱的是曲牌体,而非板腔体。其实,此民谣反映的是当时庙会中上演敬神戏的情况。敬神戏的剧目,如《六国封相》、《大禹治水》、《文王访贤》、《刘全进瓜》、《关羽出世》、《文武昭关》等,是从清戏、昆曲、弋阳腔中学来的。这些剧目场次规范,唱词文雅,全以膜笛、笙簧、三弦、月琴等细乐伴奏,曲牌在全剧中占50%至80%的比例。后来,因清戏、昆腔衰落,观众不感兴趣,三天敬神戏改为三出头——表现张仪、苏秦故事的三个折子,进而缩减为文武开场——文官或武将上场表演或演唱一段,到20世纪40年代,就只剩下了打闹台——敲一通锣鼓家伙。这个支流现象不能说明越调不是板腔体。
为方便您为我新浪博客5周年参赛作品《世人都说新浪好,男人生娃心醉了》(置顶)投票,于此设立一个窗口。谢谢投票(鼠标点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