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务院特批非遗项目许昌越调源流(三)

(2010-09-18 16:07:00)
标签:

范蠡

南阳

越调

宋体

论据

文化

         三、越调滥觞

越调起源,众说纷纭。我们见到的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春秋末范蠡归隐时将吴越之音带回家乡南阳。二、越国灭亡时一男歌伎将悼越之曲带到南阳一带。三、由南阳地区流行的一种歌曲发展而成。南阳古称豫,故称豫调,后讹为越调。四、来自诸宫调。五、据明进士李蔉诗句,为唐《霓裳羽衣曲》遗响。六、据清末举人张嘉谋在《南阳府志》批注,滥觞于明末。七、明崇祯年间傅一臣著杂剧《卖情扎囤》中说明演出的是越调。八、为河南梆子的一个分支,形成时间晚于河南梆子的嘉庆年间。

 第一说有合理因素,范蠡是南阳人,在越做过官。当时没有成型剧种,可以理解为只是一种曲调,剧种是以后发展起来的。但是:范蠡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若热爱文化喜欢音乐当然好,可惜的是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这种说法虽无论据否定,但也无论据肯定。第二说比第一说合理因素多,弥补了范蠡不是音乐家的不足,并且越调确实带有“哭腔”,前期全是男演员。可惜的是只有传说,找不到有力根据。第三说也有合理性,“豫”、“越”声母相同。问题也是找不到根据。第四说倒是有根据,诸宫调中确有越调之说,但按“旋相为宫”的方法推算,不仅黄钟商可推出越调,黄钟宫、无射商、黄钟羽、无射宫、夷则宫、钟吕宫亦可推出越调来。可见彼越调系指调高,非此越调也。第五说李蔉《社戏》诗若能找到固然好,但据传是刻在其故乡灵官殿前的一块石碑上,但石碑荡然无存。无存不能表明未存在过,但也无法表明存在过,只好存疑。再说,李蔉的著述中亦无此诗。第六说倒是有文字根据的,可惜是个孤证。再说,张嘉谋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戏剧并无研究,在他所处的年代讲300年以前的事情,不是描述是推测,准确性值得怀疑。第七说似乎是有论据的,即剧本中的人物对话:“(丑)柏亭兄,我和你各把土腔唱一曲,满浮大白而散,如何?……(丑)做便免做,你我总是越调,不比昆腔,取音律全要腔板紧凑,唱和接换,锣鼓帮扶,最忌悠长清冷。你唱我接,你唱我接。(净)劳小惜打一打板,拿锣来,我打锣。”但从对话内容来看,其演出形式为“唱和接换,锣鼓帮扶”,无有文场。但越调却管弦齐鸣,可见并非同一剧种。是否越调起初只有武场,文场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呢?无根据回答,存疑。再一点,该剧在曲牌“驻马听”上有眉批:“此中吕调用越调腔唱,故不拘板之正。”说明指的是一种腔口,而不是剧种。是否这种腔口后来发展成剧种了呢?先假设在这里,以后有证据再说。第八说认为越调与河南梆子有渊源关系的看法是有见地的,但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越调的形成时间早于河南梆子。

鉴于此,我们对越调起源表述如下:为中国地方戏曲声腔分类平、背、侧、月之一的“月调”,后通假为“越调”。生成于清乾隆年间。它是河南梆子的母体。论据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日为阳、月为阴,月调即阴调。清徐大椿《乐府传声》中说,阴调的发声方法是“逼紧其喉”,发出的音若“雌声”。越调无论生旦,唱腔拖音均假嗓带“吽”,这种唱法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这种唱法不正是阴调(月调)的特点吗?论据二:流往陕南的艺人解放后仍称越调为“月调”。论据三:老艺人口碑及志书记载,禹县衙门及马车厂越调班成立于清乾隆年间;《临颍县志》记载,越调剧种于乾隆年间传入。论据四:越调没有河南梆子流传广泛,却比梆子地位高。有三点可以证明:一是民间初年,越调在开封、郑州演出时,戏价、票价都比梆子戏定得高。(民国四年,即19151018日,舞阳县北午渡的一个社班第一个进入省城开封。第一个到郑州演出的女伶是长葛人刘莲蓬。)二是民间有“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花鼓凑热闹”之说。三是在同一处庙会多个剧种剧团演出时,“庙董”(执事)在为各剧种分配住房时,按传承例规,越调住东厢房;梆戏住西厢房。为何如此?梆子师承越调。论据五:河南梆子起源于“河南吽”,继承了“弦索戏”,吸收了同州梆子发展而成。我们认为,河南吽就是越调。其一,因其唱法特点,群众称越调为“吽戏”。其二,据专家研究,河南吽的唱法特点是唱词用本嗓,拖腔假嗓带吽。这完全是越调早期的唱法。其三,从现在来看,河南梆子与越调唱腔板式也是接近的。不仅河南梆子慢板、流水、铜器垛、散板与越调慢板、流水、二八、散板等四大板式分别对应相似,而且一些枝节之处,如大起板转慢板及慢板转流水,流水眼起板落及上句尾音不限下句落主音等也都相近。清代、民国及建国后,两个剧种都有剧本通用,演员互相参与演出的现象。如禹州县衙及马车厂班建国后改成了豫剧;文革中襄城县越调剧团和豫剧团合并,排越调《平原作战》时饰演赵勇刚的演员就是原豫剧团演员。当然还有一个反面论据,就是清末尚有“挂起四弦唱三天”的民谣。四弦即四股弦,原为越调主弦。此民谣说明演唱的是曲牌体,而非板腔体。其实,此民谣反映的是当时庙会中上演敬神戏的情况。敬神戏的剧目,如《六国封相》、《大禹治水》、《文王访贤》、《刘全进瓜》、《关羽出世》、《文武昭关》等,是从清戏、昆曲、弋阳腔中学来的。这些剧目场次规范,唱词文雅,全以膜笛、笙簧、三弦、月琴等细乐伴奏,曲牌在全剧中占50%80%的比例。后来,因清戏、昆腔衰落,观众不感兴趣,三天敬神戏改为三出头——表现张仪、苏秦故事的三个折子,进而缩减为文武开场——文官或武将上场表演或演唱一段,到20世纪40年代,就只剩下了打闹台——敲一通锣鼓家伙。这个支流现象不能说明越调不是板腔体。

 

为方便您为我新浪博客5周年参赛作品《世人都说新浪好,男人生娃心醉了》(置顶)投票,于此设立一个窗口。谢谢投票(鼠标点击)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