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务院特批非遗项目许昌越调源流(二)

(2010-09-10 18:25:25)
标签:

百里奚

禹州

戏楼

宋体

庙戏

文化

          二、戏曲渊源

许昌越调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可能靠哪个天才一夜间创作出来,它只能从民间孕育出来。

在新石器遗址发掘中,禹州市出土了乐器石磬和陶埙。《吕氏春秋·古乐》中对尧时禹州一带的音乐活动有如下记载:“帝尧,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作歌,乃以縻鞈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乃伴五弦瑟,以为十五弦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此时许由善乐,创有《遁世操》琴谱。巢父曾在颍河岸弹琴自娱。夏时有民间歌唱和音乐,称为“夏声”。禹州市发现西周青铜面具,大小如常人脸。眼凸起呈珠状,中有洞孔,便于观察表演。鬓角后突出部分便于在脸上固定。眼鼻眉线条与商代饕餮纹、聚纹相仿,呈人兽结合的特点。这是图腾观念的傩舞道具。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说:“傩舞后来发展成‘傩戏’。”面具也随之保留发展,对戏曲中涂面脸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春秋时,许曾被郑国占领,民间音乐和歌唱称为“郑声”。《列子·汤问》记载:战国时,阳翟(今禹州市)民间女艺人韩蛾在齐国雍门献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民间口碑资料有百里奚善歌词的故事。百里奚早年流落楚国,秦王用五张羊皮将他赎出。途经许地时,百里奚担心推车人疲劳,走慢了被楚人追上,就编了一段歌词让推车人唱。推车人精神抖擞,健步如飞。禹州汉墓出土一组汉乐伎甬,共五人:击鼓者、品箫者、捧笙者、吹笛者、击钹者。姿态各异,精神贯注,似是演奏同一乐曲。击鼓者一手抚鼓,一手高举,目视前方,似观舞者脚步,以指挥乐队。唐代梨园出现,歌舞、乐、戏进一步发展。

禹州宋墓出土一组四人杂剧表演雕砖。由左至右,一字排列。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第一人头戴花脚幞头,身穿圆领长袍,右手下垂甩长袖,左手叉腰,歪首面向右方,看其他演员。此为末泥色。第二人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长袍,外套宽袖对襟大衣,双手执笏胸前。此人为装狐色。第三人头戴圆顶软巾,上身短褡,腰束带,下穿裤,右手下垂,左手回臂于胸前。此人是副末色。第四人头戴软巾诨裹,身穿圆领长袍,腰束带,右手握杆子,左手插握腰带。此人为副净色。这是最早的角色分工。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禹州伯灵翁仙庙戏楼建成。戏楼背对山门,面北正对大殿。红墙绿瓦,雕梁画柱,巍峨壮观。惠宗至正九年(1349),禹州白沙街义勇武安王庙戏楼建成。这两座戏楼是许昌境内现存最早的戏楼。明永乐二年(1404),周定王朱橚之子朱又炖在禹州神垕山捕获一只白虎,作为吉祥物献给明成祖,并将此事写成剧本《神垕山秋得驺虞》。周定王死葬禹州,朱又炖每年来祭奠,都要让戏班演唱他写的剧本。明代,许昌境内建起许多戏楼。如禹州城隍庙戏楼、眼明堂戏楼、万寿宫戏楼、广通寺戏楼、关帝庙戏楼、王中庙戏楼、火龙庙戏楼、祖师庙戏楼,鄢陵城隍庙戏楼、三佛寺戏楼,许昌县泰山庙戏楼、文帝庙戏楼等。大批古戏楼的涌现,标志着杂剧的繁荣。在这种情况下,越调等地方剧种呼之欲出。

 (与马炎心合作)

为方便您为我新浪博客5周年参赛作品《世人都说新浪好,男人生娃心醉了》(置顶)投票,于此设立一个窗口。谢谢投票(鼠标点击)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