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散文(旅途撷卉) |
那天正在人行道上走,忽听一声莺啼燕啭:“给你洗洗头吧。”我扭头一看,路边有一家美容美发厅,一个姑娘站在门口跟我打招呼。那两天我需要理发,跑了几条街也没找到门口写有“理发店”字样的牌子。莫非“理发”改称“美发”了?便问姑娘:“理发吗?”答曰:“理。”我便进去了。先洗头。奇怪的是不用水,她往我头上挤了些“胶水”,揉搓一番。洗完头,姑娘说:“给你按摩吧?”听说按摩能保健,我说:“行。”他打开一扇门,让我进去。可她一进来,就把门闩上了。我警觉起来:“你要干什么?”姑娘笑嘻嘻地:“你不是要按摩吗?难道你不知道这地方啥叫‘按摩’?”我整天研究修辞,居然不知道“按摩”是运用“讳饰”修辞手法!见她解衣服扣子,我急中生智,第一次说假话:“我有病,你不怕传染给你?”“你让我看看。”我当然不能让她看,就站起去拉门闩。姑娘拦住我:“哥,俺这里几个小姐呢。再来人,老板就安排没上过客人的。你走了,老板也不安排我了,你都恁狠心坑您妹子?”我不答应她还害了她啦!可我又不能答应她。最后来个“双输”:我净赔了50块钱,他少赚了50块钱。
总结这次教训,我想:她打招呼我不进去,她就没办法了。她说好话我不听,她就没办法了。所以,小姐的办法其实很有限。
中招拉尖子生同小姐拉客性质不同,但手段之发杂,技术含量之高,小姐不能望其项背。下边列举几种。
特务盯梢:初中班主任在学生中安插“眼线”,与消息灵通的家长密切联系,洞察班上“尖子生”的填报意向。对那些有意填报不符合老师意向志愿的学生,班主任便格外关注。
投石问路:初中学校为了解学生报考意向,向毕业生下发志愿填报草表。但这招比较低劣。学生们倒是很快交上了草表,上面填的跟老师意愿相符。但事后得知,家长教孩子这次明修栈道骗骗老师,等正式志愿表下来后再暗度陈仓,该填报哪所高中还填报哪所高中。
泰山压顶:初中班主任借综合素质评价压学生。有的学生想报考非老师意向的高中,班主任说,如果这样,就降低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家长再恼火也不敢得罪班主任。
A、高中领导或公关人员到初中去做工作。进入校园,从门卫到班主任,再到年级主任、副主任……一路打点。有高中领导或公关人员请初中领导或班主任泡小姐的,但那是个别现象。有的本来就是老同学,才能用这招。
B、找家长做工作。又分两种情况:
a、初中班主任找家长做工作。夜幕降临后,老师便丢下上晚自习的学生们,拎着礼品“家访”。家长反应各异。有的受宠若惊。有的心中窃喜:“见着回头钱了。”有的极端反感。有个家长恶言相加,送礼的年轻女教师哭了。经过几轮送礼,学生也不把老师当正经玩艺儿了。
b、高中领导或公关人员找家长做工作。
有一位初三班主任和初中校长、高中副校长一道登门拜访。这样多兵种联合作战,在战术上有一定突破。这种战术在军事史上并不鲜见,但在中招史上,其创新意义还是不可否定的。
除送礼外,还有免学费、免房租、给电脑、发奖学金等。
尚未了解到的:
A、
B、
这可能有两种情况:
A、
B、
瞒天过海:
A、知名度高的省级示范高中压低预估录取线。这样一来,有的本来打算报考同级知名度较低学校的考生就会转报。学校目的达到了,其实坑了学生。因每位考生在省级示范高中中只能选择一所,选择这所高中的考生若不能被录取,就是两种后果:1、拿高价以择校生资格录取。2、上市级示范高中。
B、高中本部签约分校暗中扩招。提前和优良中考生签约,向考生许诺:假如不能以本部指令打算录取,便以分校指令规划录取,然后到本部随班就读。分校在招生进程中暗中扩招。
C、分配生测验设分考场或地下考场。以大城市为例,分配生指区教育局将省级示范高中指令打算的一部分,均衡分配给辖区内各初中学校,使那些不能通过中考进入省级示范高中的考生,也有机遇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际操作进程中,扩展分配生测验学生人数,使得这些考生不能参加其他城区的统一招生考试。
借刀杀人:某高中一教师的亲戚是组织部干部,校长便让这老师去做工作,让那干部给初中施加压力。
少林神功:高中之间互相攻讦,贬低竞争对手。有两个校长大打出手。在这种情况下,会个三角猫四门斗的还是有用的。不过这种情况不多,据说是民办学校校长。
以上列了七种。本来可以少列或多列,但我不想让某些现象“顺”或“发”,故不列六种或八种。
有人说,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怎么这么龌龊?这是局外人说的话。区教育局有指示,初中班主任有义务为本区留住生源。流出的生源多了,校长和班主任有免职落聘的危险。高中拉不来尖子生,升学率上不去,校长就该换人了。不是教师甘愿卖笑,是有人逼良为娼。
能埋怨区教育局的领导吗?不能。没有政绩,他们不被淘汰吗?就从正面说,在其位谋其政。这个区的工作若排在末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家长学生对得起父母吗?
能埋怨市教育局的领导管理不力吗?不能。无论他们采取多少措施,只要有竞争存在,就挡不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能不鼓励竞争吗?当然不能。不竞争还有活力吗?所以有人说,这种现象是正常现象、良好现象。这话又感到一下子接受不了。本人脑子清如水白如面,可被这问题一搅和,成了一团浆糊了。还是请各路高人发表高见吧!
(本文写的是某些大城市的情况,并非普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