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命书札
(2010-02-12 13:18:29)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史天掇星) |
如果是一座建筑物,三层楼房未必称得上高大。可这是一座墓冢,如此之高不说是叹为观止,起码亦属罕见。
位于许昌城南12公里的这一巨冢,却是由一纸小小的信笺造成的。
曹操将献帝迎到许昌后,献帝认为曹操怀篡位之心,赐衣带诏命董承诛杀曹操。事泄,曹操杀董承及他的妹妹、怀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
亲睹这一事件的伏皇后给她的父亲伏完写了一封信,表示对曹操行为的不满。但信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命御史大夫郗虑、尚书令华歆带兵将伏后玺绶收走并逮捕她。伏后藏在夹壁中,被华歆抓住发髻揪了出来。伏后披发赤足被华歆及兵士推着走过献帝面前。伏后哭道:“不能救救我吗?”献帝哭道:“我也不知道我的命能活到什么时候。”曹操将伏后幽闭至死,并用毒酒杀死了她的两个儿子。
我查阅了几种资料,发现其中对一些情节的记述有些出入。如曹操是如何发现伏皇后书信的:《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记述不详;《献帝春秋》说是伏完将信交给妻弟樊普,樊普向曹操告了密;《三国演义》说伏后将信交给宦官穆顺,曹操从穆顺的头发中搜出了伏完的复信。董贵妃死于建安五年,信写于此事后不久。伏皇后死于建安十九年,是时伏完已死。后二说是文学作品虚构。再是伏后的死法。《三国志》只说“废黜死”,《后汉书》说是“下暴室,以幽崩”,《资治通鉴》从上。《三国演义》说是乱棒打死,大概罗贯中是想把曹操写得残忍些。
范晔、罗贯中带着封建意识,记述欠公正。司马光在史料运用上受范晔影响。相对而言,陈寿的记述是比较公正的。
我们从善良的人性出发,对伏皇后母子表示同情,感到曹操把事情做过头了,虽然这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但我觉得伏后也有些不明事理。当时,刘家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曹操把献帝迎到许昌,目的就是让他当个傀儡。曹操不这样做,也会有人这样做,曹操只不过是先行一步罢了。伏皇后就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好歹有人表面上假装尊敬着,不愁没饭吃就得了。已经失去了权势,却又不愿意在心理上承认这个事实,认为曹操是想篡位,应该将之除掉,整饬朝纲,这是犯了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式的错误。其实,曹操不是想篡位,而是实际上已经篡了位,只是在表象上没有做天子的名号而已。献帝只是曹操手中的一张牌。命运攥在别人手里,却想支配别人的命运,造成如此结局也就是必然的了。
人死了,不该再说三道四。悼词中是不写缺点的。我不是指责伏后,而是替她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