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字古写解

标签:
形旁声旁形声字写法许字古 |
先秦文物及文献中,“许”字古写很多。我见到的有11种。秦以后除少数沿用古写外,还出现了第12种写法。(见下表)
对这些古字,我见到一些解释。
有人说,许地部落居无定所,写法“5”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
有人说,写法“1”是“许”的别称。
有人说,许人居水边,因而造出了写法“12”。
这些说法有些令人生疑。“5”表示居无定所,“8”表示这个地方没有树木吗?这是不可能的啊!“许”为什么以“1”为别称呢?对“12”的解释假设是对的,但“12”、“许”现在读来不同音啊。
我反复思考,想到用音韵学这把钥匙也许会打开这把锁。我查阅了王力先生编的古音韵表,发现与“1”、“3”、“12”、“许”同音的字均属第12部“鱼部”,感到豁然开朗了。
上古时期是以口相传,有音无字。至商代始有文字记录。对“许”这个地名应该怎样表示呢?最早出现的应该是“1”。“1”者,大也。根据考古发掘,许地部落包括今鄢陵、许昌、禹州等地,这在当时各部落中确属地域辽阔。这恐怕也是当初将许地称为“1”的原因。而“2”、“3”则是同音假借。后来以“3”为偏旁造出的字均为形声字。“3”为声旁,“4”至“10”其它部分为形旁。“4”下部表示祭器,“5”至“10”除“10”上部表示疆域外,其它字其它部分表示人口聚集,树木茂盛。“6”、“7”形旁为“5”形旁的形变。古人写字,偏旁上下左右不定,所以出现了“6”、“7”等。“12”上部是众多的意思,这个字是会意造字。
秦代统一文字时,造出“ 言午”字。“言”与“炎”同音,为避讳“炎”而写成“言”,表示许族是炎帝的后代。“午”是声旁。“12”当是继“言午”之后出现的形声字。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将“言午”简化为“许”。简化字的形旁是受草书启发而定的。
凤翔小传:出生地有点儿小——襄县城关镇;先天性近视度数有点儿大——近1000度。官场、商场、情场本事有点儿小——一言难尽;考场本事有点儿大——曾获高考许昌地区(14县市)大龄考生文科第一名、河南省高等院校毕业统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全省第一名(高分低能)。自己身份有点儿小——当过县级专业作者、地区级报纸编辑、市级中学教师;老师名气有点儿大——曾得到碧野、高玉宝、于漪等名家指教(拉大旗做虎皮)。成绩有点儿小——出过十几本平庸的书而无人知晓;吹嘘有点儿大——名列《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学问有点儿小——其实没读过几本书;岁数有点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