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西藏之九——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

标签:
西藏林芝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尼洋河 |
分类: 旅游 |
林芝是福地。她不但拥有中国最美的山——南迦巴瓦,还有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我们是有福之人。这次到林芝,不但亲眼目睹了平日难露真容的南迦巴瓦峰,还走进了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她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在向东流经林芝地区米林县派镇后,改变方向向东北奔流,以海拔7782m的世界第15高峰南迦巴瓦峰为轴急转,作一个近乎180度的大转弯转向南流,形成了世界地质构造上极为罕见的“马蹄形”大拐弯峡谷。她像一柄利剑将东喜马拉雅山脉劈开,突兀地切出一条笔陡而优美的峡谷,经巴昔卡出国境,直奔广阔平坦的印度平原。
雅鲁藏布大峡谷北起林芝地区米林县大渡卡村(海拔2880m),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m),全长504.9Km,平均深度2268m,最深处达6009m,平均海拔3000m以上。全峡谷中绝壁、陡坡、森林、冰川、瀑布、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江水盘根错节地交错在一起,峡谷幽深,激流咆哮,许多地点至今仍无人涉足,堪称“人类最后的秘境”。
清晨,我们从林芝首府八一镇出发,很快就到了尼洋河和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人们通常认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以派镇的大渡卡村为起点。而我觉得,从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就应该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起点了。因为从这里开始,雅鲁藏布便离开了平缓,走入了深山。
两江交汇,常常会有沙洲出现。长沙的橘子洲,成都的都江堰等都是千万年来两江交汇形成的沙洲岛。尼洋河和雅鲁藏布江交汇,也形成了壮观的丹娘沙洲。
派镇是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游人进入景区的起点。到了这里,还没有看到江水,先就看到了美丽的南迦巴瓦峰。
坐景区专车,刚刚开进山路,就又看到了雅鲁藏布江。
景区的第一个景点是大渡卡遗址。大渡卡藏语意为“放马处”,是古代村民放马之处。这里是专家们主张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起点,但此处山不险,谷不深,江水波澜不惊,看不出大峡谷的神奇美妙。倒是这里曾经是藏族古代著名的战地,那些残存的堡垒痕迹清晰可见,还顽强地证明着远去的历史,颇值得玩味。500年前,大渡卡作为昔日工布王最重要的军事堡垒,既有众多高山掩护,旁边又是雅江绝壁,登高望远,易守难攻,本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但最终未能抵挡波密王的重炮轰击,只留一片废墟掩于秋日荒草之中。时过境迁,旧日的战事早已不为今人关注,唯有久远的故事还在人们中流传。
无论是工布王还是波密王,即使这里远离西藏中心,他们的影响终究无法盖过松赞干布。江边的一对相持而立的巨石,也被传说是松赞干布刀劈而成。
“情比金坚”是关于巨石的传说。一块挂满经幡的大岩石的裂隙中,一棵繁茂的桃树破石而出,而石缝裂开的纹路也恰似正好由桃树顶开。当地便流传了桃树王之女与部落男子相爱的感人故事。传说当地桃树王寿
多膝下有两女,同时爱上了历经艰辛向父王讨求仙桃给母亲治病的部落男子阿尼达。当聪明善良的妹妹拉姆帮阿尼达讨得仙桃后,阿尼达自然爱上了妹妹。姐姐拉玛恼羞成怒,将妹妹连人带桃用巨石压住。千年过后,妹妹零落成泥碾作尘,仙桃却顶开巨石,生根开花,期待着再次结出仙桃送给阿尼达。每年春风化雨时,巨大岩石中里桃花随风摇摆,向人们展示着爱情神奇的力量。
在大峡谷中游览,除了看传说典故的奇景,最让我们挂牵的还是雅鲁藏布。
南迦巴瓦峰巍峨挺拔,直入云端,峰岭陡峭,冰川悬垂,云雾缭绕,气象万千。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秀甲天下,深远雄伟,独领风骚。大峡谷之水,从万年冰雪到沸腾温泉,从涓涓溪流到滔滔江水,从帘帘飞瀑到滚滚波涛,无一不是神来之笔,处处闪动秀丽光华。
南迦巴瓦与大峡谷珠联璧合,山高水美,共同造就了感天动地惊魂动魄的人间仙境。可以说,是南迦巴瓦造就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伟大,反之,也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成就了南迦巴瓦的英名。在南迦巴瓦观景台,浓云密布,别称“羞女峰”的南迦巴瓦峰藏匿着不肯露面。看雅江的水那样雄浑坦荡,全然不似刚从南迦巴瓦峰上溶化而下的雪水清冽激扬。
一路上,居高临下看雅江,沸腾的心总不能平静。
在有“藏地秘境”之称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山葱水碧,云雾缭绕,藏民的新居不是豪宅胜似豪宅。
站在雅鲁藏布江边,看着那奔腾不息的流水,我想,那跳跃的水珠知道她们要奔向何方吗?她们不会知道,她们也不想知道,她们只要跟着江水一起向前,就会到达她们的目的地。我呢?我知道我的未来吗?我也不知道。冥冥之中,上天指引着我的未来。但我相信,只要国在家在朋友在,我平凡的未来,就会像这涌动不息的雅鲁藏布一样奔向胜利的彼岸。
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9Km,可是现在旅游车能开进去的游览区只有26Km,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冀望不久的将来,沿江的路越修越好,越修越远,让更多的人能方便地一睹雅鲁藏布大峡谷全貌。站在雅鲁藏布江边,遥望直指苍穹的南迦巴瓦,风吹旗云飘过山巅,还有那雪掩云绕的山脊倒影江中......想到即将离去,心中不免惆怅。忽然想起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