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月亮
(2014-09-08 19:28:11)
标签:
中秋月亮 |
分类: 散文 |
我见过很多人的月亮,不过几乎都是中国的。外国的我只记得一个,那是娜塔莎的月亮。列夫·托尔斯泰说那是“一轮将近浑圆的皓月”,“悬挂在大树的上方,悬挂在明朗的、几乎看不见星星的春日的天空中”,它给娜塔莎带来了惊喜,娜塔莎于是就想用她自己发明的独特方式,蹲下身、托住膝盖,再鼓足力气,要这样飞向它。娜塔莎当然没有飞成,但是她的天真却为战争与和平的严肃话题添加了一缕人性的温暖。
与娜塔莎的率真与直白不同,我见过的中国人的月亮多数是深沉的,并且往往带着忧伤或悲凉的情绪,其中的差异只是忧伤或悲凉的程度不同而已。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张若虚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诸如此类者不胜枚举。忧伤缘于思念,悲凉缘于艰苦,都令人心情沉重。
其实中国的月亮也有清新美妙的形象。辛弃疾曾见到如顽童般可爱的月亮:“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苏东坡夜半无眠,找人打发时间,于是觉得承天寺的月光清明如泻,弄影悦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张孝祥曾有观月须尽四美之说,即当一人独往,于偏远之地,临水之滨,观中秋之月。尽得四美,使人在月下如临仙境。
中国人曾经具有十分浪漫的文化情怀。在中国人眼中,几乎不论什么东西都有文化的元素蕴含其中,花草树木、山水人物甚至是鸡鸭鱼肉、杯盘觥筹。不仅如此,同样一件事物,中国人能够创造不同的文化意义,只因为其中天的不同、地的不同、心的不同。对月亮也是如此。同样一个人,张孝祥在另一番月色下是壮志凌云,想要“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可是“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李白则在江南越中看月见美女:“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即使都是中秋月,白居易思亲时是“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而与友人同赏时又是“岁中唯有今宵好,海内无如此地闲”。一轮明月,极尽人间喜怒哀乐。
月亮见多了,除了抒情,还生出其他遐想。最自然的遐想就是疑惑。李白疑惑“青天有月来几时”,因此“我欲停杯一问之”。苏东坡同样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的问题与提问方式都学的是李白。辛弃疾则不同,想的深多了。他问月亮“向何处,去悠悠”,猜想“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可不是吗,如今的人们都知道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地球的东西半球此日彼夜,此处月已西沉,那里方才明月初升。这是现代科学知识,却不如古代的文化情怀来得浪漫。
中国人心目中的月亮还不止浪漫。有几则著名的故事,把月亮作为励志的媒介。东汉学者任末曾经在月下读书,后来成为著名学者。南北朝的江泌追着月光读书,月亮走他也走。晋代的孙康有个映雪读书的故事,他在雪中借助的光明也是来自于月亮。这些故事是中华传统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代代相传的,那时对这些精神的尊崇犹如今日的学生需要每日做作业一样的自然,并因此造就了无数的人才。时至今日,对程序和形式的追求愈为世人所看重,勤学立志、苦尽甘来的信念已淡漠多时。其实若静心思索、冷眼旁观,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如果还崇尚这种古来的信念,那么这个家庭和孩子的未来应当多可乐观吧?
说了许多别人的月亮,那么我自己的呢?
我自己的月亮很普通,大致有三种。儿时,是银光下的场圃与欢笑;成年后,是月光、灯光混合里的高楼与街道;这些年,是偶尔与家人隔窗翘首与月亮的短暂对望。今后还会有一种,它已经在展望之中,就是别人也曾有过的清辉与秀丽,在山间、水边。
那么今后之前的现在呢?现在的月亮什么样?
我现在的月亮只能是随心的。如果夜里碰巧赶上月光,会停下脚步看一看它,或者看一看月光下的树木。如果是在室内,也就是就着灯光看看窗外的憧憧夜影。不过,也有白日说月的时候。比如说此时,中秋日的早晨,与妻坐在庭间,闲聊那些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