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数几枝莲

(2014-07-24 09:57:12)
标签:

夏天

荷花

分类: 散文

 

  莲花之美,及于它的名称及各种别名,如荷花、芙蕖、芙蓉、菡萏等等。
  
  人在远古最初看到莲花的时候,第一反应一定是最原始朴素的,那就是欣赏美丽的花朵和食用美味的莲子。这是人利用自然万物的本能,也是莲花作为植物能够给人以享受的本能。久而久之,这种原始的本能逐渐发展,使人的感官感觉升华出精神上的新感觉,于是就产生了文化,莲花的文化。
  
  莲花之中有莲花。美人与思念,就是其中看不见的莲花。莲叶田田,灼灼其颜。它象什么?自然是美人。花都是美丽的,但是并非什么花都可以比作美人。青青莲叶似衣,夭夭花朵似面,婷婷花茎似身,莲花最有美人气质。因此,早在2000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以莲花喻美人的诗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之后的历代诗人词客,类似的比兴不胜枚举。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说到莲花,绕不开这四句诗。它是南北朝时期诗作《西洲曲》中最优美的一段。莲喻“怜”,子即“你”。莲子中有柔思、慕恋,有怀想、惆怅。无处说“怜子”,只好低头弄莲子。如此的婉转缦回、清微淡远,人知此情,何尝不想如她一般弄莲子?只不过她的莲子是怜他,人的莲子是怜她,怜那采莲人罢。还有一首唐诗,又更有些乡土的纯朴: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既然敢于无端隔水抛莲子,何妨向他直白“怜子”?真是既娇且憨的采莲人。
  
  莲花的生命力十分旺盛,九州大地上它无处不在。十里泽陂,有荷花荡漾;几亩方塘,待莲子留心。因此,只要世道安好、人心善良,举目望去,随处可见丽如莲花的美女和清似莲子的恋情。这种看不见的莲花,是大众都喜爱的莲花。
  
  而有一些人,独坐一斗室、独对一池莲,还能悟出另一种莲花。北宋周敦颐心目中的莲花是高洁的心,“出淤泥而不染”。确实,生长于污泥中却能洁净无比,这是值得去体悟它的原因的。在莲花的世界里,哪里没有污泥?为何人见人嫌的污泥,偏偏就能生长出莲花来?可见污泥并非一无是处,没有污泥莲花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污泥也并非就是肮脏的根源,莲花它本质不沾污泥,因此就不会身上带着污泥生长。
  
  周敦颐不是第一个悟出这种莲花的人。屈原就曾咏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他想穿着莲花做成的衣裳行走于这个世界,让自己身心都干净。当然,能悟出这种莲花的人不多。
  
  还有一些人,剪一枝莲花,把它当作自己的心,供奉在莲花座前。从此,这颗莲花之心与莲花座上的佛祖结成了永不退悔的缘份,且要摆脱芸芸众生看不透放不下的生死烦恼。而他们在获得心灵超脱的同时,无意间也为凡尘中的人们开创了插花艺术的先河----据说中国的插花艺术就是源于以莲花敬佛的礼俗。
  
  就这么一朵自然生长的花,既能看到眼前的美,还能看到无形的美;既可悦目爽心,更可明节立志。这种极自然之美、寓人生之思的生活哲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其他文化是否也有这种特征?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喜欢莲花。有的人认为它盛开的花妖冶、虚伪,有的人认为它枯残的叶荒凉、颓丧。这很正常,在这个世界上恐怕哪里都找不到一件事物能让所有人都喜欢的。只要我们喜欢,只要大多数人喜欢,那么它就值得我们喜欢下去。最怕的就是我们失去了眼界和自信,妄自菲薄,把自己本该喜欢的东西给讨厌了。
  
  我也喜欢莲花。我有一个愿望,能够山居于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那里,还能引一汪泉水,泉水的上游可以煮茶也可以沐发,而在下游就可以聚池植莲。我植莲花,也不为美人思念,也不为高志佛缘,就是一个最本能的需求,看花看叶吃莲子。
  
  既然要看,就要看得惬怀爽意。夏初,看浅水嫩芽的尖尖小荷,那一定会让我有看着自家孩子成长的温柔心。盛夏,既看花也看圆盘碧绿的莲叶。多年前曾经在北京的陶然亭公园看到成群的小野鸭嘎嘎呷呷行走在浮水的莲叶上或闲游于伞叶下花径旁,心中十分喜爱,也想自己养上几只。然后,秋看残花冬看枯叶,就看它们的寂寞。人在热闹时,勿忘别有落寞人,且人再寂寞也难比残花枯叶。更何况,眼前的残花枯叶也一定是来年的藕花新莲。
  
  至于莲子,只想吃清水莲子羹。让妻加上冰糖用小火慢炖,出锅后的莲子外形圆润、汤色清朗、香气沁脾。这样的莲子,吃了真可以清心。

 

本篇为去岁旧作。无荷不咏夏,我咏夏文章只此一篇。前日曾想再作一文,拟题为《夏花独幽》,却迟迟未能落笔。如今已过半夏,此题看来需留待明年完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旧时夏月
后一篇:敦煌散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