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事,国事,与搋马桶

(2012-09-26 13:05:19)
标签:

家事

教育

钓鱼岛

马桶

杂谈

分类: 散文

 

  “老爸,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最难忘的事的作文,你会怎么写?”
  
  我笑了笑。“我似乎没有什么最这个最那个的事,一辈子平淡无奇。”
  
  “假如你必须写这么一篇作业,你写什么呢?”豆宝坚持道。
  
  “我想,我会写一件平常的事。”
  
  “那不行,老师说了,必须说得轰轰烈烈,要联想到志向、联想到国家、联想到未来。老师还说,这是中考必考的。”
  
  我又笑了。“普通人的一生,能有几回惊天动地的大事呢?更何况,你们还只是初三年级的孩子。”
  
  “所以呀,我想从读一本感人的书说起,或者从远望蓝天白云然后浮想联翩说起,扯上老师要求的这些大道理。”
  
  “不好。这种大道理太空洞了。绝大多数道理都源于平常事,从身边的平常事说起才生动、才有说服力。”
  
  豆宝退了一步。“那你说说看,平常事怎么能说出大道理。”
  
  我想了想。“就说说最近家里的事吧。前两天家里马桶堵了,爸爸妈妈在那儿搋(chuāi,音揣)了半天,这事你还记得吧?”
  
  “这种事也能说出大道理?”豆宝似乎觉得有点神奇。
  
  “爸爸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家又要干家务活,等到发现马桶堵了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吧?”
  
  豆宝很专注地点了点头。
  
  “爸爸妈妈二话没说,就开始搋,连续近两个小时,换了好几种工具。爸爸手都搋出水泡了,你也知道你妈胃疼了好几天了,是吧?”
  
  豆宝用劲地点着头,两眼盯着我,我知道她是期待我说出最需要说的话。而我也是两眼盯着她,略微放慢了点语速,她知道我要进入主题了。这就是父女。
  
  “你发现了吗, 在整个过程中,爸爸妈妈没有一句怨言、一丝怨气,虽然我们当时都汗流浃背, 相当疲惫了。相反,我们还不时开开玩笑。”
  
  我顿了顿。
  
  “那么,一个人如果有这么一种心态,他是不是一个幸福感很强的人呢?一个家庭如果有这么一种氛围,那它是不是一个和睦的家庭呢?”
  
  “是!是!”但是眼神仍然盯着我。
  
  “如果每一个人都把这种精神应用在工作中,是不是能够让工作完成得圆满?如果大家都有这种精神,是不是能够让国家日新月异呢?”
  
  豆宝冲我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我明白了!”
  
  “记住,这可是咱家的‘搋马桶精神’啊!”我呵呵笑着,回到自己的房间。
  
  看了看时间,已经快十点了,我又回头提醒豆宝加快作业速度。数学作业还没有做完,要开始写语文作业,估计得到十点半以后了。五门主课,每门课布置一个小时的作业,每一个老师都认为这不过份,可是加起来就是五个小时的作业量。
  
  “别忘了,今天还要写一篇‘我最难忘的事’哦!”豆宝说。
  
  看来,今天晚上估计得十二点以后才能做完作业了,跟昨天差不多。昨天也是加了一个量,要背《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大名和绰号,已经背了好几天了。“中考是必考的,有两分呢!”豆宝说老师是这么告诉他们的。因此,老师让学生们把《水浒》认真地读一遍。
  
  豆宝是个特立独行的家伙。她说:“如果不是为了这两分,我或许还愿意读读《水浒》,可是这两分让我没了兴致。况且,读一遍就能记住了?还不如上网打印那一百零八将的名单,直接背下来呢。”
  
  

  堵了几天的马桶,依旧那么堵着。
  
  那天一开始,马桶并没有完全堵死。如果不管它,倒还勉强可以用用,至少可以往里倒点撴地的水,发挥个下水道的功能。是我不合用水猛冲了它一把,又用搋子狠搋了几下,这下好了,越搋越堵。到后来,搋子已经不管用了,拿出前一阵置备的家用疏通器搅了半天也不见功效。最后,临时到小区边上的装修器材店买了几包烧碱一骨脑倒进马桶,再冲上水,半个小时下来那水面还是纹丝不动。
  
  于是我们彻底服了它。结婚二十多年,让我们夫妻俩服气认输的生活琐事还真没有几件。
  
  想当年,我们在南方工作,结婚后从单位分得一套房。等到有些余钱想像样地装修这房子时,我们已经入住几年了。那时我在基层单位上班,每周末回家一次,房子的装修就主要靠妻张罗,而这装修工地同时也就是妻晚上休息的处所。曾经有一次,妻着急上火得了牙疼。这牙疼也怪,躺下就疼,站起来就没事儿。于是,妻就斜靠着一张倚墙而立的床垫,硬是这么站着“睡”了几个晚上。接着我周末回家,夫妻二人又同时发烧。我和妻在地上躺了几天,身边一杯水、两碗粥、一点剩菜外加一个体温计,它们陪伴着我们对装修后的美好家园的憧憬。
  
  当然,这样的事算不上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其实,真正的艰难困苦我们还是经历过的,只是今天在我们看来不值得一提。所以,这个马桶嘛,它是打不倒我们的。虽然目前我们服了它,但是最终我们要让它服了我们。
  
  不过,这马桶堵得有些蹊跷。
  
  马桶用了七年了,一直没有堵过。我们此次回南方休假前还用得好好的,谁知回京后第一次使用就堵上了。当时,用搋子搋一搋也就过去了。其后,时不时的堵一堵逗你玩玩,仍然是搋一搋又继续使用。几次下来,给我们的印象是:它虽然是个问题,却也不碍大事。只要它堵得有分寸、有规矩,咱也就忍了,相安无事。
  
  可是,我们想相安,它却要惹事。于是乎,就出现了前几天的场面和如今的结局。
  
  马桶它不是个什么值钱的东西, 在家产名单上它永远排不上号, 更何况多数时候它与藏污纳秽之意是相等的。可是,没有马桶又不行。想像一下,一个家庭没有一个马桶,或者虽然有一个马桶却又动不动就让它堵上一下两下,搞得家庭内急外躁,那么生活还会安宁吗?
  
  因此,忍是不可能再忍的了。或者说,已经没有忍的余地了。它已经完全堵死了去路,咱还说忍,那不是自欺欺人吗? 必须果断解决这个问题,哪怕牺牲整个马桶也在所不惜,哪怕让卫生间臭它个十天八天也值得。 否则,家将不家!
  
  想起来了。我们在南方时的某一天,北京正赶上暴雨。那次雨灾,民间传闻死了不少人,朋友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当然看了媒体公布的数字后知道那些传闻都是谣言。闹雨的那天晚上,妻打电话给住在北京家中的外甥,让他到平时老漏雨的阳台看看出水是否通畅。等到我们回到北京,发现阳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又过了一两天,发现抹布少了一条。
  
  从种种迹象可以推断出,堵住马桶的就是这条失踪的抹布。
  
  

  日本这条臭抹布,又堵住了钓鱼岛这个中国的马桶,至今让中国人内急不已。这回堵得够严实的,能否搋通尚未可知。可是搋通了又如何?还是要再堵的。
  
  其实如今遭堵的马桶不止一个。东南一个,西南一个,不都让人闹心吗?
  
  以我搋马桶的经验和教训,这马桶堵了,要搋通它还真的要讲究个智慧和策略。
  
  首先,要看堵的是什么。 如果是一条抹布,确实不可鲁莽行事。 否则,让它结成一团,堵在下水道的弯头处,进不得、退不得,危害更大。而如果堵着马桶的只是一团五谷轮回之物,那么只需用劲一搋就解决了问题,可不留后患。
  
  其次,要分清个轻重缓急。不是所有遭堵的马桶都必须一个不落地搋通的,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能全部搋通更好。同理,不能让所有马桶都被堵死,至少有一个马桶必须通畅无碍,否则这家庭会闹哄哄的。那东南、西南的马桶,似乎不全是抹布堵着吧?就一堆软臭之物,还温文尔雅地说服它自己化作污水流走,恐怕是不行的。如果放任它结成硬屎,它也是能把马桶堵个十天八天的。到那时,要捅开就要花大代价了,或许要搞得桶破管漏。而一旦它与其他马桶连成一个死堵一片的态势,那么你嘴再硬,一家人的内急可憋不住。
  
  再次,还要对堵死的马桶有个长久的应对之计。或者来点干脆的,拼着舍了这马桶,先把那布捅个稀烂,大不了再花点心血钱买个新马桶;或者来个慢火炖骨头,炖个三天五天,不信炖不烂它。不对,不能把美食和这恶心东西混在一块。就用我们家用过的那烧碱,一天一包,耗它个一年半载,那破布自然要腐蚀殆尽。总之,不能什么劲都不使,或者到头来乱使劲。
  
  遭堵的马桶处处有,国内也莫能外。
  
  比如说这教育体制,堵了多少年了,也没见谁把它搋开。
  
  中小学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基础教育。可是现如今它们都成了深造式教育了,把身心还没长成的孩子们全都当成了科学家来培养。中国需要那么多的科学家吗?如果人人都是科学家,这国家和社会恐怕会变态的――其实现在已经在变态了。知识不断地增长,要求不断地提高,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听说北京市还要改,把中学改成初中二年级、高中四年级, 另外再增加好几门课, 目的好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据说这还是教育部批准的。再看看大学,有多少大学生象中小学生一样把自己当成未来的科学家去苦读,还真难说。大学教师的水平有多高,也真没法与民国时期甚至是建国初期的那些耆老们同日而语。我们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是不断提高了吗?如今全社会道德普遍滑坡,是不是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重塑中国的道德和精神?这些问题没有见到有什么人去研究一下、改变一下。
  
  谁是堵塞中国教育这只马桶的那条臭抹布呢?
  
  当然,事情要客观公正地看待。教育并不是唯一一个堵得将死不死的马桶。还有些马桶,其臭无比、其害尤甚,却是只能看不能说更没法搋的,憋死人了。
  
  思来想去,豆宝这作文并不好写,虽然我跟她调侃了半天的“搋马桶精神”。马桶是大俗,精神是大雅,二者怎么能凑在一起呢,并且还要牵强地与高尚的东西扯上关系。真是难为孩子了!
  
  “睡觉去喽!”是豆宝欢快的声音,出乎我的预料。
  
  我又看了看时间,零点三十五分。凌晨了。
  
  不过,豆宝是不是写了“搋马桶精神”,我没有问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此心难渡
后一篇:壬辰中秋感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