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的传说

标签:
感悟山水文化乡村杂谈散文廊桥 |
分类: 散文 |
廊桥是一个传说。听过传说的人有很多,但是亲眼见到的却总是少数。
如今我们见到了这个传说。它朴素而沧桑。
在圆木搭成的拱型基座上,木墙、木窗几乎是它的全部外观。这种朴素就如山村的女人。山村女人,从青春少女到白发老妇,她们的美丽体现在勤劳、贤惠上,而不是面容的姣好、身材的窈窕甚或脂香玉黛、裙衩华丽。只有灰瓦覆盖的楼顶上那些略显自衿的飞檐展示出它庇覆生民的身份,让人不能不心生敬意。木墙木窗上带有缕缕水印的浅灰色,就如树木的年轮,展现的是五百多年岁月的风雨阳光。只是,桥下的小溪依然年轻,两岸的木槿依然秀丽,远处的梯田、绿竹和杉松依然青翠。
与我们在这个山城里见到的其他廊桥相比,这座廊桥有些独特,更有些幸运。
其他村庄的廊桥多是建在村外。廊桥的原始作用,是供田间劳作的人们和行人遮风避雨,因此自然是要建在村外的。但是,眼前这座廊桥却是建在村内。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或许,在建桥之初,此处还是阡陌纵横、稻浪连云,只是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才逐渐将村庄扩大到这里吧?
见到这座廊桥之前,我们曾误将另一座凄怆的廊桥当成了它。同样是小溪、梯田、翠竹、青山,映衬的却是焦黑的立柱、圮废的桥面和零落的墙体,依然高挺的飞檐满是悲凉。它是被人为破坏的,没有人知道是谁、为什么要放火烧毁它。村里的人们几次在月黑风高的夜里从烈火中将它救下后,最终还是放弃了它。他们在边上另建了一座石桥。石桥总不会被烧毁吧?而那座伤痕累累的廊桥,仍旧顽强而孤独地矗立在田边溪上,但是不再有人瞻仰它、亲近它、从它那里得到佑护。它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等待一生岁月的终结。
曾经廊桥处处的山城,如今即使能看到几座廊桥,最初的惊喜也总是被触目可见的水泥建筑的冰冷无神、了无生气带来的失望所替代。建筑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建筑的形式,连同它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它整体和局部所蕴含的生活理念、信仰追求,是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明的重要内容。它们不可能千年不变地延续下去,但是应当在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中得到传承。其中,生活理念、信仰追求是最不可缺失的。没有精神的建筑,即使再漂亮,与牛栏猪圈也没有两样。
其实,不只是建筑,整个国家的文化何尝不是如此?没有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在或者将来是没有资格自称为几千年文明的继承者或者说是谁的传人的。而没有了传统文化根基的民族,也是很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征服的。对一个国家或民族长久的征服,是在文化上的征服、精神信仰上的征服,这是中国古代先贤“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思想的最高境界。在中华文明已经大大弱化了它曾经强大的包容吸收能力之后,当我们满大街都是那些具有对外向心力的西方宗教和生活理念的崇拜者时,中国和它的人民对于外来的侵略欺侮,还会有多少抵御意识和能力呢?
那座凄怆的廊桥让我更加珍惜眼前这座至今仍然在形态上和精神上还有相当活力的廊桥。
站在廊桥的这一头,我的身后是同样具有沧桑感的灰瓦土墙,眼前是撑起廊桥桥楼的一根根立柱,尽头是与廊桥的另一头相连的一条几步宽的村中小道和大门敞开的人家。桥楼内左右两排长凳上,只在右边近侧坐着一位老妇,在不停地用一根根小竹签卷着一张张黄纸,嘴里同时不停地自言自语在说着什么,身后的廊桥拱型圆顶上不时微微地发出些回音。
这种景象,就像一张历史图片,图片的内容千年不变,变化的只有看图者。而我,就是这无数身为过客的看图者之一。
眼前这张历史的图片也会成为历史的过客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看似永恒却最终依然成为历史过客的东西太多了。
从桥上下来,我们继续在村中漫步。左边是小溪,右边是村舍。虽然水泥磁砖如同外来生物侵蚀着小村的风貌,但在经济不发达的此地,传统农舍仍然是小村的主流。灰瓦之下的墙体,或是黄土夯成,或是木板栅立,倒影于溪中,与老树、黄花、锦鲤、白鹅,构成了一幅梦中画图。
突然,我退回了步伐,因为我好像看见了什么。
什么?
诗壁!
一个在我看来早已成为历史过客的曾经的永恒,竟然还有绝唱,并且就在这个不知名山城的偏僻小村!
“数丛槿树雪团黏,夏秋添景种溪边。两月连开鲜洁素,钩儿篮子采连年。”写的是溪边的木槿。
“千树万刺秃参差,水面悬颗影更佳。待时赢得东风盛,皎洁雪隆谁胜它?”诗题是“枳迎春”,写的是屋前的枳树。
“风和日暖令纵情,纫蕊芽苞焕然新。抱定春光无限好,滋长万物惜春珍。”诗题是“惜春”。
高低错落,新旧不一,七、八首诗都是用毛笔题写在临门的木墙上。墙面虽经风雨侵刷,然木色犹在、纹路可辩。多数诗算不上好诗,有些语句还让人费解,但是诗情可嘉。字写得随意,却十分老到。其实,诗、书的好坏此时已经不重要。让我惊喜的,只是这诗壁的存在。
一位老者在我们身后走来,解答了我们关于作者的几个问题:年过七旬,本村人,也是这个乡村药店的店主和医生,写诗是多年不辍的爱好。这位老者就是诗的作者,像这里的其他人一样朴实,却又比他们多了一份从容。
在意识朦胧之间,天下又下起了这个山城特有的捉摸不定的小雨。我站在临溪的青石板上回望,老者已经不知去向何处,诗壁依稀可见,廊桥肃穆而立。
传说,什么是传说?谁又在传说?到底是这廊桥,还是这诗壁,还是这老者?抑或是你?是我?是这个国家?是我们的文化?传说还能流传下去吗?还是如同这必将更加老去的廊桥和这老者,或者是早已老去却又在此处回光返照的诗壁,最终都将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
离开小村时,我对妻说,今后每年回来,都要来这里看看。我要看着这座廊桥、这片诗壁、这位老者更加老去,也要看看还有什么能够出乎我的意料成为永恒。我要看着,直到我自己变老。
那个传说:图片集
http://s16/middle/537c7817gc72f470e3aaf&690
五百年的廊桥,期待另一个五百年
http://s7/middle/537c7817gc73180e0a6e6&690
每一片木板承载的不仅仅是重量
http://s12/middle/537c7817gc731882ea5cb&690
http://s9/middle/537c7817g7a51c19603e8&690
静谧的山村
http://s12/middle/537c7817gc731973006eb&690
墙外小溪墙内道
http://s7/middle/537c7817gc7319e5098f6&690
与法为邻
http://s15/middle/537c7817gc731a4d7337e&690文化只有依托于生活才有生命力
http://s11/middle/537c7817gc731ac2e96ca&690小桥那边是村庙
http://s1/middle/537c7817gc731eb5cfa70&690
小村廊桥外
http://s9/middle/537c7817gc731f51ffc48&690
是谁凝眸回望?
http://s7/middle/537c7817gc731fe84f566&690
村中旧壁
http://s11/middle/537c7817gc73206a4c86a&690
壁上新诗
http://s9/middle/537c7817gc7322d2e1228&690让人心酸的另一座古廊桥
与廊桥无关,《野鹜孤庵》与《人同此夜心》中的平湖。平湖长静,野鹜未归。
http://s4/middle/537c7817gc7320dfaab13&690
仍与廊桥无关,《野鹜孤庵》与《人同此夜心》中的孤庵。其实,孤庵在图片左边,未进入视野。
远方云雾之下,就是曾为我们亮灯的独院孤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