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烟雨乱心思
(2012-05-17 12:35:48)
标签:
春雨山水感悟文化散文 |
分类: 散文 |
游走的是雾,总是在深黛色的半山腰出现,抚过山脊再拥入山谷,顽强地蜿蜒上行,到了山顶时已不知不觉变成了浓云。好大一片灰白色的浓云,与好大一片灰白色的天相接,让天看上去那么近,让山看上去那么远。
雨中的溪水是深绿色的,没有盛夏时节的那种清澈、欢快,倒像绸缎那般柔顺,似智者那般沉思。水边的竹也是绿色的,但它们是青嫩的翠绿,如少女般在细雨中无声伫立,让人凝神。
这就是记忆中春雨时节的山水。当然,它只是这幅美丽画卷的一个局部。
渔夫头戴竹笠,身披蓑衣,面朝远山,手把长竿,不紧不慢地撑着小船。船头船尾几只鹭鹚缩着脑袋一动不动,从容淡定似它们的主人。一阵轻雾飘过,待渔船重现眼前,鹭鹚们已经在争抢同伴嘴里的鱼,渔夫则在欠身收拾着竹篓,小船微微摇晃,溪面涟漪未平。又是一阵轻雾飘然而过,渔夫,小船,鹭鹚,溪水,一切又都回到了不久前的从容淡定。
偶来微雨闲闭门,山凭云幕浅,人倚翠竹深。这是我的风景,也是画中人的风景,只是画中人没有我这般心绪。
窗外柳丝垂泪,远方布谷啼空。濛濛细雨已经飘洒了三天、五天,或许一月有余。在农历五月初以前,这雨多半是不会走的。不过它也并非总是下个不停,常常是一霎阴、一霎睛、一霎雨。也不全是细如游丝,有时也会潇潇而来、沥沥而去。阴也罢,睛也罢,雨也罢,它自往来,无牵无挂。但是,春雨无愁人自愁。屋檐上滴雨倏倏,打得芭蕉声咽,打得庭院珠起。人坐窗前,书抛案间,眉间心上满是惆怅,竟没有一点空间容下那接天的云雾和翠绿的竹溪。
我不知道这惆怅由何而来,或许是因为心有所念吧。惆怅和思念就如春天的绿草,让春雨越浇越茂盛。古人说: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惆怅和思念竟是如此的优美,不过却让这画多了些尘俗的意味,少了些脱凡的意境。
中国的山水本来能够洗涤人的心灵,因为它有宁静、洒脱、清高和孤傲的品质,可以让人在领悟宇宙自然真谛后快然自足,或在世俗污垢的纷扰中保持人格的独立,或在几经世间沉浮后安顿惶惑的心灵,或为实现自己的志趣抱负而作些蛰伏蓄势。中国的山水和它的宁静、洒脱、清高和孤傲,曾经接纳过难以尽数的英雄才俊,也送出了难以尽数的志士豪杰,让他们在出世、入世之间,洗去他们的浮躁和骄矜,增添他们的信念和豪情,在国有危难时洒泪滴血、挽弓射狼,在和平年代清明廉洁、强国富民。
现在是和平年代。和平年代有什么样的英雄才俊、志士豪杰?他们应当是这样的:为民谋利而非以权谋私或一心维护小团体利益,以显其德;有容忍他人言论之量、有独立的人格思想而非见孱弱龙威虎震、对威权唯唯诺诺,以显其风;有洞察世事的见识、有经世安邦之才学而非政经紊乱、民怨不已,以显其能。
当然,并非只有身处高位者才是英雄才俊、志士豪杰。如果官高禄厚之人没有德能,那么他们只是尸位素餐的庸人而已。至于普通百姓,如果他们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有对国家的一份关切,在面对世事的迷茫或个人的艰难时,还能使自己并与像自己一样的人保持最后的良知,保持对世事的清醒头脑,保持对国家、对民族、对自己的信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一些力、做一些好事,而不是一味怨天尤人、牢骚不已或见利忘义、随波逐流,甚至指望或借重狼子野心的异族他国来改造自己的国家、改变自己的文化,这样的普通百姓难道不是真正的英雄才俊、志士豪杰吗?
山水还是那些山水,只是有些寂寞了。山水之外,烟尘蔽日而人自得其乐,喧噪塞聪而人犹作明察,不知道谁还会有那个兴致或闲情,来这里唤一唤云落雾起,看一看溪满竹绿,听一听雨重风轻。
可惜了一片好山水。
画中的人还在惆怅,除非春雨停歇。可是现在还未到闰四月,所以雨还是要继续下的。它会一直下到端午,那个吃粽子、赛龙舟、怀念屈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