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鲍坚_鲍人
鲍坚_鲍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79
  • 关注人气:5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精神”有何精神

(2012-04-28 11:34:57)
标签:

城市精神

思想

道德

教育

风气

文化

分类: 时评

 

  某地级市也想搞个“城市精神”,这是到该市挂职的一位友人告诉我的。友人在当地不是最终决策者,但参与决策过程。至于“城市精神”是什么内容、怎么表述,很让领导们费神。可用的词语不多,既要有一点本地特色,还不能与已经搞得相当热闹的那些省市的口号重复,这着实不容易,因此至今尚未确定。或者说,此事还处在酝酿阶段。


  我面带欢笑听他说完,然后问了他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有点复杂,我先作了些铺垫。


  我问友人,与他关系密切、他熟悉秉性的亲朋好友有多少?当然,我指的是成年人。


  友人说了一个大数:50个左右吧。


  于是我提出了问题。在本地这个已经高唱“城市精神”的地方,他的这50位亲朋好友中,有几人受到了“城市精神”的感染、熏陶,甚至因此提高了精神境界、道德水平,提高了工作创造性和专业能力?


  友人翻着白眼想了半天,尴笑着摇了摇头。


  我接着问第二个问题。有多少老百姓关心这种“城市精神”? 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会太精确。


  又是白眼和尴笑。


  我继续问道:那么,搞这种“城市精神”还有意义吗?


  友人答:现在人人都搞,我们市也不能落得太后啊。况且,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作为嘛!


  话说到此,我的毛病又上来了。我不再让他说话,自己开始侃侃而谈。我一般在两种情况下犯这毛病:一是酒喝半醉时,二是情绪激发后。


  第一,人人都干的事就一定是正确的事吗?显然不是。如果有一事,虽然人人都干,但却干得没有意义,那么你不去干不就显示出你的高明和高尚吗?


  第二,什么是积极的作为?能产生明显有效的社会积极效益的事才是积极的作为。花了许多精力、投入许多人力物力财力搞的东西,如果没有什么社会效果,那怎么称得上是积极作为呢?充其量只是花样百出的自娱自乐而已。这种事如果说还有什么积极效果,那更多的是让上级领导感觉精彩。果真如此,那就让人痛恨了。


  第三,当今的中国,已深陷于道德沦丧的危机之中。因此,道德提倡是必要的,但不是这种飘在空中的口号式教育。如果真有心提高社会道德水平,那么要让百姓在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的积极意义。前一阵百姓都在关心那位徒手接住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一个象她这样的人对百姓的正面教育远远超过下大力气搞的什么“城市精神”、下大力气层层推举出来的“城市榜样”或“道德模范”。可是对吴菊萍这种人物有多少高层领导给予了关注?官方人士和媒体给予的关注又含有多少真情和人性的成份?


  第四,中国的道德危机关系国家政权的安危、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再说严重一点,它决定几千年中国文化还有多大的生存和传承能力,只不过现在没有几个人认识到这个严重性。这个危机的形成不是一件两件事造成的,更非一年两年之功。要解决它,必须从执政党、政府到全国普通民众同心协力去应对。倘若三心二意、虚情假意或同床异梦,大家最终都会倒楣的。


  第五,从孩子抓起。在小学和中学的语文、历史、品德教育中,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深深地蕴含其中,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道德和传统教育,在他们身上重建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如此,通过两、三代人的教育,或许可以重新恢复中国的优秀传统和道德。再也不能只把中小学教育当作简单的识字教育和知识教育了,再也不能对我们的孩子进行空洞、虚无的政治教育了。


  我谈得天花乱坠又有些得意忘形时,却突然发现友人不见了。他不可能是被我说动了因此想急切地回去、勇敢地向他的领导表达这些想法的。必然是厌烦了我的说教,匆匆逃离的吧。


  我是喊他回来呢,还是随他一意孤行呢?他走了那么远,能喊回来吗?即使他回来了,我的这种奇谈怪论,能指望他听进去多少呢?如果他确有胸怀听得进去,又有多大的魄力和能力去改正呢?


  真让人纠结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二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