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当今中国的中学教育(之五)

(2012-02-10 14:36:03)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时评

 

教育岂止是学校的责任

 

  有一位相当聪明的初二学生,常常忘记自己的作业是什么,因为他有一个对他的关心无微不至的母亲。有一个事例可以说明什么是无微不至:他母亲让他的同学把作业本借来,以便抄写作业题。这位母亲需要这样交待同学:把你的作业本放进我儿子的书包里――千万不要交到他的手上,我今天晚上用完后会把它再放进我儿子的书包,明天上午你一定要记得主动向他要――不然他会忘记的。学习是如此,生活也必然如此。他会“忘记”自己的母亲还没吃饭,而把所有的饭菜都吃光;他会“忘记”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已经在学校门口等他放学回家,而与同学玩耍甚至是独自一人玩耍一、两个小时;他会“忘记”穿上该穿的衣服,除非有人帮他穿上。

 

  有一位初一的学生,自小学时他就不能受到任何委曲。上课不能强迫去,老师不能批评,作业不能强求。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至今还要与母亲同睡。

 

  还有一位孩子,也是初二年级。他母亲给他买鞋,他说:“要买就买1000块钱以上的,不然就别买。”

 

  这三位学生的家长都是我的熟人。

 

  我还见到这么一对母女。在餐馆吃饭时,因为服务员的一点小错,母亲就破口大骂,十一、二岁的女儿略带青涩地在一旁小声地帮腔。

 

  这些都是比较极端的事例,生活中这种情况应当不太多见。但是,我们很难说它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上述事例中有三例来自我的熟人,而我的熟人中有这个年纪子女的肯定没有一百人。姑且按一百人计算,百分之三的比例,还算少吗?况且,我已经看见在另一个年龄段的一些熟人中,他们对年幼子女的类似教育正在酝酿和发生。

 

  对孩子的教育,归根结底是教育他做人、做家庭、做社会。要达到这个目的,学校的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家庭的教育也同样重要。学校教的是知识,包括社会知识、做人的知识,在现代社会,这种作用家庭是无法替代的;家庭教的是人对社会知识、做人知识后的实践。因此,家庭的这种作用也是学校无法替代的。

 

  家长就是老师,这句话真的是有益的道理,虽然这种道理现在更象是空洞的说教。我们如今被太多的说教灌输得见到什么道理都认定是空洞的说教。父母的见识,父母的为人,父母的责任心,父母的处世方式,父母的道德水准,孩子都在看、都在学,更不用说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小偷的孩子还是小偷”,这个道理不是说小偷生养的孩子注定会是小偷,而是说以小偷方式言传身教教育出来的孩子还是小偷。我们的孩子今后会以什么样的人格发展,从父母身上能够看到影子。

 

  我曾经在武夷山一个小山村的农户人家看到一副几百年前的对联:“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应当留样于儿孙。”如今有几个家长能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肯定,与我们更缺乏知识的父辈、祖辈相比,现在能够有意识、有系统地引导教育孩子的家长越来越少。连我女儿都说:“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同时又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做人道理的父母,如今可不多。”

 

  对于最大程度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无私、无利是做不到的,也没有必要,更何况主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官员们都难以做到。百姓无私、无利,社会就不会发展。但是,做人是要有原则、有底线的,大道理要讲爱国,小道理要讲道义,否则这个社会将陷入道德的崩溃。军事的崩溃、经济的崩溃都可能毁掉一个国家,而道德的崩溃也可能毁掉一个国家,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上都有此种事例。道德沦丧甚至崩溃的一个前奏,就是连普通百姓都普遍性地见利忘义。这种现象是继官员腐败、商人奸诈之后的最可怕的现象。

 

  有人说,一些当官的都如此,怎么还能让百姓不如此?社会上许多人都如此,怎么能让我的孩子不如此?这是需要做出选择的。或者一起沉沦下去,或者有一些人保持独立的人格,成为社会最后的良心。在没有指望的时候,要指望自己,指望自己的后代。即使没有这种高尚的想法,我们也应当相信“好人终究有好报”这种看似有些唯心、无奈的道理。

 

  有一种父母认为,孩子成长的一切都由学校决定,他们做父母的任务就是挣够钱将孩子送进学校。还是一位我认识的家长,因为自家孩子欺负同学被批评,跑到学校指责道:“我把孩子交给你们学校,就是让你们教育他,你们为什么没教育好,让他欺负同学?”许多家长愿意花钱让孩子吃得更好、穿得更好、玩得更好,也愿意花钱到各种补习班学得更多,却不愿意与孩子有哪怕一周只是一次或一小时的交心,更惶论让孩子从自己言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能不当孩子的面说脏话、粗话,或不当面谈论传闻的或亲身经历的勾心斗角、奸诈险恶、家庭纷争,就算不错了。

 

  不要认为这样的孩子今后自然会有出息。我相信他们之中有一些悟性好的孩子今后会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成熟、成才,但我也相信其中有一些孩子会沿着这种教育形成的人生轨迹走下去,因为他们的过度自我意识、缺乏责任心、缺乏毅力、正义感不足等等明显的毛病,而在生活中、事业中、家庭中、社会中吃不少苦头。他们太缺乏独自、合理生存的能力了。

 

  我不是在诅咒。还是说说我身边的人和事。我的一位家族晚辈工作后总是不断地抱怨。抱怨上班路途远,抱怨工作忙,抱怨开会时间长。一位年轻的同事,工作多数时候是要领导催着办的,否则就敢一放几天,这样一个起点非常好、非常聪明的年轻人就如此为自己塑造了一个责任心不强的人生,着实让人痛心、无奈。有两位朋友与我谈及他们几位年轻下属的共同毛病:工作交给他,他先判断能干不能干、好干不好干,然后据此向领导建议修改工作要求,最后弄得似乎是工作错了、他们对了,还时常抱怨怀才不遇。这些人今后也许会有出息,但是与将聪明灵活的优点与踏踏实实的作风结合起来的人相比,谁的机遇更大?我们总说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哪类孩子更有可能抓住机遇或被机遇看中?机遇会等待或光临他们几次?如果说这样的事例还不够刺眼,那么去年那位因为母亲不愿意节衣缩食供他在国外挥霍而在上海机场用刀刺向自己母亲的孩子,应当是一个警钟了。不要认为好事永远出在自己身上而坏事只会出在别人身上。

 

  我也不是灰心。不重视家庭教育的问题虽然在我看来处于未见好转的趋势中,但毕竟中国人多,阳光的孩子还是多数。但是趋势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就象买卖股票。许多人关心股票趋势,为什么不关心孩子未来发展的趋势、不关心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趋势?

 

  因此,我是有些焦虑。虽然我的焦虑是多余的、可笑的、不自量力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是不干我事。但这是家事、国事,关系我们的家运、国运,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我们的领导们目前关心的一些问题,只不过它的发生、发展不是一个剧变的过程。上海的那个孩子刺杀自己的母亲,是某种、某些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是长期渐变后的最后剧变,如果这个孩子不是突然精神失常的话。一个家庭,在渐变时没有人在意,然后出现了剧变,于是这个家庭从此结束了以往的生活。这犹如我们如今看到的许多社会问题,或是渐变之后的剧变,或者是剧变前夕的渐变,或者是刚刚开始的渐变。只要不是剧变,似乎就没有太多人关心。

 

  为什么,凡事一定要等到剧变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