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口碑记
(2023-08-17 17:08:19)
标签:
旅游历史大运河 |
分类: 采璧撷珍 |
小清河口记
小清河口者,古泗水会淮之枝口也。然《水经注》、唐宋诸正史暨同期之图经地志,均无小清河与小清河口。而南宋袁燮《絜斋集》提及小清河;文天祥被俘北解,渡淮时作《小清河口》诗,是为所见之最早记载。
余以为:所谓小清河,大致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采访使齐浣所开广济新渠下游别引泗水入淮之十八里河;小清河口,亦即《金史》述及之十八里口也。北宋时小清口地属泗州临淮县,故《元丰九域志》所载临淮县十八里河镇,当即后来清河县小清口县城之前身也。文山道出小清口,知原主航道大清口已浅涩,故以小清口取而代之也。继而帆往樯来,历数百年之盛。元泰定元年(1324),夺泗夺淮之黄河洪水淹没泗口古城,清河县治由大清口迁小清口西北,小清口之名始彰。
明中叶黄河全流夺淮后,以区区清口受万里全河之水,实不堪重负。水大时,黄河卷土囊沙,浊流一泻千里;水小则流缓沙停,河床不填自满,年复一年,小清口防洪堤遂高如城堡。每届汛期,四面洪涛激荡,街市若阱。清康熙间,凿成中运河,运道易途,县治夹厕于黄、运二水之间,更险象环生。“迨乾隆中有凉帽圈之决,城内淤六七尺,人家门不可开。”故乾隆二十六年(1761),从巡抚陈宏谋之议,划山阳之清江浦归清河县以为治所。
嗣后,邑人遂称小清口县城曰“旧县”。而其衙署街市庙宇,则任水湮沙埋,略无遗露。今其地属淮阴区马头镇旧县村,去秦淮阴故城之西北约五里之遥也。
荀德麟撰
公元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岁在丙戌仲冬吉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