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十年又在记忆中了,那是一段无色的记忆,只有读书、读书,生活的浪漫与成长与我无缘。或许对一个单纯的中学生来说,成长的故事就是学习的过程,这有什么能激动人心的呢?
中学是在一所普通中学度过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初中的方姓班主任,他年轻有为充满抱负——他为我们班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把每位学生的理想张贴在班级的墙上,作为语文老师的他激情四射地讲解着课文的内容。初二那年我生病住院20多天,方老师还写了一封慰问信带来我的病榻上,我真是感动万分。还好那次生病也没影响功课,照例是全班前几名,现在也觉得不可思议,只能说,初中的功课对我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
记得我那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教师。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对外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了。童年的我其实很封闭,所读的书也非常有限,除了订的《儿童时代》、《连环画》、《少年文艺》等,几乎没读过什么名著,于是老师便成了与外面的世界沟通的唯一窗口。小学的班主任余老师秀外慧中,中学的方老师年轻热情,在他们把自己的知识、世界观教给我们时,不知不觉我便认同了他们。当然,他们非常认可我——我是小学的学习委员,初中的班级宣传委员、第一批入团的“先进分子”,毫无疑问,我是一个“乖”孩子。
尤其是对文科的兴趣就是在这时奠定了基础,或许这是一种天生的能力,或许认可是我的小学、初中的班主任都是语文老师。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每次语文考试,我都能在班上名列前茅,不能不说这是兴趣导致的。杨振宁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言对矣!因为兴趣,我会自己到新华书店买了很多课外阅读书籍;会把书籍、杂志中的名人警句分类摘录;会一段段地摘抄优美段落;也会为那些文学著作中所营造的意境所感染,或忧伤、或快乐,更多的是憧憬和期待。是的,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对未来的展望占据了生活中的大多数闲暇时光。
生活也似乎很苍白,但从不寂寞。不记得有什么假期旅游的经历,暑假的乐趣就是四个孩子在家做作业、打闹、玩乐。有时几个人把零用钱凑起来,到附近的小卖店买来香香脆脆甜甜的“豆角酥”;有一年还和妹妹一起到一家陶瓷店“打工”贴瓷花;有时去一些课外班补课。最欣慰的是,总是在爸妈下班回家时,和姐姐把饭菜烧好了,也减轻一些妈妈的家务负担。
高中生活更是飞快,记得我老是骑着爸爸的那辆“永久”自行车,和同学戴在回家的路上,有说有笑。不骑车的日子,就和芳快步地走着,天南海北地聊着。十多岁的我是一个灰姑娘,因为选择了读理科,提不起兴趣,正好理科成绩总是不如人意,所以心情总有些黯然。虽然高三时有几个复读的男同学大胆热情,总是想与我搭讪,可能对我有些朦胧的好感吧,但我极力避免和他们接触,因为此刻在我心中,有个强烈的声音——考上大学,我要“飞翔”。
很庆幸自己在高考5分之差失利后,毅然放弃了理科,转而攻读文科。那一年复读的日子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借来了所有文科书籍,窝在那个小小的复读教室里,一切从头开始自学,花了一年时间学了文科学生两年的功课。凭着兴趣,我学起来是那么兴趣盎然,轻松自如,进展突飞猛进,这是我高中以来最自信的一段日子。
随着知识的拓展,理想很快便有了巨大的转变。也许是封闭得太久太久了,外面的世界对我的吸引力是那么强烈,渴望走出小城成了我强大的精神支柱。同时对自我模糊地认识开始慢慢觉醒,我渴望能周游世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1988年7月,在流火的七月,18岁的我考上了大学本科。虽然有种种不如意,虽然和心中的理想擦肩而过,可是我走出了小城,走向了属于我的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