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像生意人那样看年报(上)

(2014-03-30 02:26:33)
分类: 众说纷纭论投资
    现在又到了年报季节。作为投资者,这是我们真正要下功夫的时候了。但可惜的是,很多投资者不读年报,也不会读年报。当然还有一些人老股民,仅仅看看几个数据就够了,甚至就在网上看看别人的解读。凡此种种都是不下功夫的表现。我们很多时候投资结果不理想,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功夫下的够不够?
    我推荐一种年报的读法,那就是像生意人那样去看年报。也就是说你想全额买入这家企业,从估值、经营等各个角度去分析这家企业。按照常识来判断,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论述我推荐的方法之前,先提醒大家几个错误的读法。
    首先,不要被年报中那些用词所骗。年报中的用词都是被精心挑选过的,巴菲特说过,没有企业在年报中不粉饰自己的。所以,你要去关注数字。
    第二,年报中的数字是真的,但是是不全的。企业要披露哪些信息,隐藏哪些信息也是很讲究的。它体现企业写年报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按照企业的逻辑思维去看年报,你很容易被误导,迷失在年报里,以为这企业很健康。
    第三要只看一家年报而不搜集一些企业外的信息。只有你搜集了竞争对手的信息,才能完整的分析一份年报,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网上那些毫无意义,甚至误导的解读。为什么投资大师巴菲特,罗杰斯都说不要听别人说什么,特别这个企业董事长说什么,因为那样你就具备破产的条件了。
    现实中,你怎么评估一个企业?说复杂其实很复杂:理论上来说不同行业的企业估值方法不同;不同阶段的企业的价值也不同;要评估企业的竞争力,那更加困难。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运作方式。技术、产品、宏观环境的影响、企业内部管理、客户关系,政府关系等等。任何一方面你要了解清楚,都比较困难。何况你还要全部了解清楚。但是,要说简单,却非常简单,就是一句话,按照生意人的固定模式,用常识去判断就可以了。
    这话听起来真天方夜谭似的。有没有一种固定模式能把所有的企业都套进去,同样的分析呢?比如说,互联网企业,银行,保险,消费品企业和公众事业他们的估值方法完全不同。业界公认的互联网企业是用用户数去估值的,而不在乎盈利;保险是拿内含价值法去估值,银行用PB估值,消费品行业用DCF模型估值,公共事业企业甚至是用清算价值去估值等等不一而足。
    注意,以下这段话是本文的核心思想。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所谓的公认估值方法有没有道理?逻辑上能否说的通?如果要让你拿真金白银去买它,当成自己的生意,你愿意吗?就拿互联网企业来说,大家早已经被洗脑了,那就是买互联网企业就是买用户数,买流量。但是,我们要算算这样值不值。我们就拿现在最牛的,产生了伟大产品的QQ和微信的腾讯公司来举例子吧。腾讯有8亿用户,现在市值是7900亿人民币,基本上等于每用户值1000元。他2013年净利润192亿人民币,折合每用户24元。也就是说,你要花1000元买一个用户,他去年只带给24元的收入。这24元还不是给你的,他只给你多少呢?2.2元还含10%的税!对,你没有看错。可以自己计算一下。我1000元存银行都可以得到35元的利息吧,还不交税。他的投资回报率是多少?留在企业里的算百分之2.4%。拿到手里只有千分之二。腾讯其实还是互联网企业里比较实在的,你知道买别的企业用户要花多少钱吗?Facebook每用户1200元人民币,每用户收益13.2元,从来不分红。当然了还有交易价格达到用户价值4,5千美金,并且还没有盈利的企业。
    再说保险股。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内含价值法+新业务价值。其复杂的公式让人云里雾里,谁要敢说自己弄懂了保险公司的估值,我就送他两个字“吹牛”!原始的保险生意很容易理解。每万人出事故的比例大致相同。每人买一个保单,然后赔给那个出事的人。然后扣除经营费用就是收益,这样的生意很清晰。但现在的保险非常复杂,大多数是分红险。保险公司卖出保单后,第一年基本是微利(主要分给代理人的佣金),以后每年还收钱,同时也分红,若干年后再返还本金,甚至还承诺返还本金的多少倍。你听着是不是很吸引人?但站在你自己经营的生意上来看,你挣的是什么钱?挣的是把客户的保费用做投资,然后用投资收益-分红-你承诺的返还本金数。这里面关键是你必须保持长年足够的投资收益率,你才能盈利。
    根据常识,大家都知道未来是有极大不确定性。而且保险公司将来一定要进行巨额赔付。那么谁会给保险公司高的估值呢?肯定不会。所以业界才创造出来内含价值的方法。即,保险公司的估值,不能只看当年的收益,因为保单要延续很多年。所以要计算其内含的价值。现在更进一步,还把第一年的保单,从内含价值中拿出来称之为新业务,然后出来一个较复杂的估值公式。
    我强烈质疑这个公式。第一,其中的内含价值=有效业务价值+净资产。。。居然把净资产都包含进来了。第二这个新业务价值更是离谱。新业务价值=新业务价值X新业务倍数。其中的新业务价值=新业务保费X内含价值。。。。那我就要问一下,你要把你的实际价值要乘多少倍才能达到你的理想价值?同为金融企业,既然保险有内含价值,银行是不是也应该这么估值?银行放一笔贷款,也是包含很多年以后的收入,还是固定利率的收入,如果按照保险股估值算法,银行的估值起码能成倍的往上翻,先把净资产算进去,再把第一年的新增贷款算成新业务,然后乘以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倍数。。。其实,我更愿意相信保险公司就是一个投资企业。那么你的估值主要取决于你的投资收益率和分红率之间的差值。为什么保险公司不敢这么估值呢?因为如此的话,保险公司会立刻跌到净资产以下。而且我认为,银行都能跌到净资产以下,保险为什么不能?国外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我们看看巴菲特买保险股的故事。他从来不计算什么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比如说他最著名的买入盖克(GEICO)保险公司的案例。他三次买入该公司。第一次是巴菲特当学徒的时候,以8倍PE买入,挣了50%卖了。这个还没什么说服力,因为他那时候还不成熟。第二次是该公司快破产了,亏损严重,股价跌了97%的时候。第三次投入最大,因为他看好新的管理层。新管理层投资回报率10年平均在22.8%。美国股市标普指数同期才15.7%,而美国同期的30年国债收益率是8%。现在大家能看清楚大师为什么买入保险股了吧?他说什么保险有美好的未来,能提供低成本的浮存金,盖克最能盈利云云。。。其实都是浮云。因为大师深深懂得保险公司就是一家投资公司。没有长期,稳定的高投资收益率,保险公司什么都不是。对比我国保险公司平均的投资回报率,仅仅和国债收益率差不多,我只能说"呵呵”了。
    所以,大家不要被那些所谓业界的估值公式所误导。生意就是生意,我真金白银的投入就是图未来投资回报率。世界上的生意就两种,一种好生意,一种烂生意。如果我们总是容易被他们不同行业的故事所打动,他们脑子里是不是会浮现两字。。。“傻瓜”呢?
    下一篇,就是介绍生意人会怎么去看年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