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七八糟说银行

(2013-07-05 15:28:59)
分类: 企业研究

    我国在加入WTO12年后的今天,别的行业都已经在全球化中摸爬滚打了10多年,诞生了一些世界级的企业,而中国的垄断行业,比如银行业其实还是个孩子,还躺在襁褓里靠着银行牌照在垄断经营。躺着挣钱,也躺着中枪。一方面,赢利都不好意思说,另一方面,股价低迷的让银行投资者都绝望了。   

    其实,这并不矛盾。中国的银行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全球化之旅。这是一场变革,阵痛的变革。我们学着别的国家在做零售银行和私人银行(招行),小微贷款(民生带头),社区银行(兴业开始第一家)等等。我们银行也开始涉足混业经营,以及有限度的放开利率。其实我们走的就是全面和国际接轨的路。我们银行业一定会放开自由竞争,最后出现专业银行,地区银行和只有少数几家的综合性大型银行。

    这就是历史的车轮,只有滚滚向前,而不能后退。在这场大变革前,大家都会犹豫,观望,谨慎。所以才会出现本文开始提到的矛盾,只因为未来太不确定。 在这场变革中,有些事我们不能预测,比如国家是否放开银行牌照,什么时候放开。但是有些事,我们可以从普遍规律中得出结论。

    首先,未来中国只会存在少数几个大型综合类银行。像现在中国A股的5大行,加上一堆全国范围的股份制银行中,肯定会消失一半以上。以什么样的形式消失则很难说。可能被兼并重组,或者转为专业化或地区性质的银行都有可能。

    第二,成功的银行应该专注于中国业务,国际化程度不高。这点听起来有点问题。但是,从美国和香港的事实,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比如专注于香港业务的恒生银行,其业绩和投资回报率远远好于国际化、有雄厚资本实力的汇丰银行。美国的富国银行也好于花旗银行。主要原因是,专注于本国,本地业务,可以把业务做的更精,利润率更高。国际化则只能取得平均的收益率。

    第三,专业化分工对银行不是个好东西。从本质上说,专业化好像很好,但在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业,风险是第一位的。只有综合型银行抗风险能力最强。专业化银行在美国金融危机中成片的倒下。

    第四,激进的银行未必先倒下,保守的银行未必会长久。关键在于银行的风控能力,恒生银行一直很激进,但他好于保守的汇丰银行。他被汇丰收购,不是因为激进和保守,而是因为当年规模太小,有谣言发生了挤兑,必须依靠实力雄厚的公司才能化解危机。

    当然,我们还可以总结更多,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看看成熟的国家经历了些什么,就知道我国未来会出现什么。比如,看富国银行的股价走势图,在89年经历了好几年的低迷,那么后来一定会一飞冲天。

    回头再看看最近发生的几件事,我们就不会那么迷茫了。

    首先是钱荒问题。其实,钱荒对银行是利好,大利好。大家都没钱了,那么贷款还不打破头?结果反而是银行暴跌,成了重灾区呢?只要不发生挤兑让银行破产,钱荒对银行就是长期利好。货币就是紧俏商品。中国的银行会倒闭吗?近几年不可能吧。。。真不知道大家着急的跑什么?现在国家解决钱荒的办法是盘活存量。。。其实就是打算大规模的实施资产证券化。由银行把资产打包卖出去,拿回流动性,银行又要大笔挣那些不好意思的利润了。不过可观的说,这点其实是把双刃剑。资产证券化的关键是杠杆,如果杠杆太高,对银行其实是把刀。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这么来的。

    其次说说招行。看了新领导上台后的讲话和思路。其中两个重点应该注意。第一说招行对公业务比例低。第二说创新。强调应该创新,打擦边球。他的意思是:就算不合规被银监会叫停,可我们已经挣了几年的钱了。这可是真金白银。感觉他的思路要把招行改成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了。。。继续观察结果吧。我觉得这样的思路在招行估计阻力会非常大。不发挥招行的零售银行、私人银行的优势,反而去学别人走回头路发展对公业务。这是比较危险的事。但,强调创新,我很喜欢。

    第三,别去预测股价。现在银行股价真低的太离谱。比如港股的国内银行基本上是静态4倍多点PE,动态只有3倍PE。A股的交行静态0.77倍PB,动态也就0.6倍左右的PB,真是奇观。但是同时却有静态1.38倍PB的民生银行,1.2倍的PB的招行。不要预测溢价的民生银行会像折价的交行靠齐。有人喜欢极端低估,那就去买交行。但从长远看,优秀的银行溢价只会越来越高。

     杂七杂八的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条:股价的低迷仅仅是暂时的,关键是要看清楚未来的发展。知道有光明的明天,而却倒在了今天,是不是很冤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