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点事(拜拜,2008之四)
(2009-01-05 01:04:38)
标签:
报摊南方周末书店《晋书》雨果苏州文化 |
读书
很久以就写过,那时还是独身,每到一个城市,我总喜欢午夜,独自一个人出去走走,感觉一个城市,就如同看一个姑娘,只有在她睡着的时候,你才能安静地看她,而不必躲闪,那时的她才是最真实的。
那些年的午夜,我走过上海、广州、长春、石家庄、沈阳……
很久以前就有了一个习惯,到了一个城市,名胜古迹,我未必会去,可这个城市,我一定会去一家书店,一家咖啡馆,一家酒吧,体会着不同的风情与文化。
在苏州,有这样一家书店,叫雨果。我去的时候是下午,人很少,我喜欢人少的书店,不像北京的图书大厦,永远的人多,进去就不想逛,根本没有挑书,选书的安静。
读书就是和书中的人聊天,读书就是到历史中去旅游,如此嘈杂,你怎么能安静下来,沉浸到你和书中的世界?
雨果书店,每层书架上都贴着一句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浸透着纸墨芳香的木质书架,包围着我,满目的书册,让我觉得富有……
一切都好,只是书店的门口安装着一个电子门铃,每个人进来或者出去的时候,他都会很嘹亮的响起,总是打乱你的思绪,这样的瑕疵,让你突然就感觉刚才所有的一切恬静只不过就是金玉其外,顿时失去了兴致。
也许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很喜欢看报纸,
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是每周必看的报纸和杂志。每周都买,到报摊去买。我不太喜欢订阅,不喜欢等待的感觉,我很享受算准了时间,到报摊去买,可以在自己需求的第一时间,读到这些东西。
上大学的时候,曾经给自己排了个时间表,哪天不去报摊看看就觉得亏得很。周一、周三、周五买体坛;周四南周,周三三联,就是目前周二还不知道看什么,估计应该加上参考了。周六、周日就无聊的很,因为没什么要买,去不了报摊。
我喜欢逛报摊,被小姨子和妻子戏谑,是不是报摊有多年失散的亲人。
在苏州,我很奇怪,很难找到报摊。找到了,买了一份《南方周末》,打开一看,一份《南方周末》一共有头版、文化、经济、时局大概四叠八张,我在苏州买的这份《南方周末》,拿在手中也是四叠八张,却是两个头版,两个时局,我想一定有个人,买的是两个文化,或是两个经济。
苏州的《南方周末》应该是在上海印刷的,印刷的质量不高,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有的地方模糊不清……
苏州该是个名城,也的确是个安静的所在,亭台楼阁,移步换景,但似乎细节上有那么些许的遗憾,就好象是在南方有很多上岛那样的咖啡馆,嘈杂的很,其实就是个茶馆,非要批上个西方文明的外衣。
由此,我又想到苏州博物馆,挺美丽,挺中国的内涵,非要用贝聿铭所谓的现代建筑风格,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所包裹。
美吗?不美!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中国的,就是中国的,我们无需为与世界接轨,去装扮自己,自信源自于心。
扯远了。在北京,已经爱去三联,现在由于去高校去得多了,高校周围的书店,也去得多了。北师大东门外的几家书店,总去,小小的那种,书厚厚实实地堆在那里,很享受。书店一定不能大,也不能太富丽堂皇,人更不能多,几个书架,摆满了书,即可。
在网上看不了书,现在很多畅销书是从网上火起来的,做在家里,看着网上,再喜欢的题材,看几页也就困倦了。就算是完整地在网上看过了的书,喜欢的还是会买一本,捧在手里才塌实。手捧着书,这叫阅读,在网上看书,充其量就是个浏览。
好象最近几年,阅读的风气来得很快,各种各种的书层出不穷,虽然,火了《明朝那些事》,马上就有《清朝那些事》;《唐朝那些人》……大部分书上都有名家推荐,甚至连温总床头上的书,都要写在封面上,进行推销……
书店里也多了很多背着书包的中小学生,我这么大的时候,还在看《篮球飞人》、《足球小将》、《圣斗士》……人家现在已经开始看满是字的书了,不知道那些书用处几何,就好象当年看漫画,大人也同样不理解一样。
自从有了百家讲坛,有了《明朝那些事》,通俗历史读物成了潮流。想想也不错,把历史用通俗的话讲出来,古文晦涩,咱看不懂,有人帮咱看了,还给你用通俗的话给掰开揉碎的给你讲故事,多好的一件事。可也就是看个故事,对那段历史,依旧什么都不了解。
最早看柏阳的《中国人史纲》,突然发现书里说的很多内容,和小时候的课本不一样,按照柏老爷子的说法,“草木皆兵”所出自的淝水之战,符坚的大军并不是因为把草木看成了兵,轻敌,而败,而是因为老哥们带的兵太多,没地方列阵,自乱阵脚。而谢安下棋,也不是稳操胜卷,成竹在胸,完全是老哥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
看看,完全颠覆。后来看了看小学课本中史实的出处《晋书》,汉人自己写自己,自然要给自己挣脸面。于是,这就说得通了。
无论是《晋书》说得对,还是柏先生说得对,那段历史都在1600多年前,谁也无法回到当时,去看看真相。于是,书是要读的,书也不能全信,想了解历史,或者说,不想自己被书的作者欺骗,就要试着多读一些,自己比照。
慢慢的,解秘的历史,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心理准备,可能你曾经学的一切,都有被颠覆的可能,但愿那时的心理能够承受得了。比如以前觉得义和团是英雄,但实际上,人家也干了很多打砸抢烧的事情,也拍着胸脯说刀枪不入地冲锋。比如以前觉得李鸿章是卖国贼,慢慢地你发现,这老爷子却是中国海军的缔造者,他只不过是个替罪羊……
看书,多看几本书,两相比照,慢慢地找到历史的痕迹,串联起来,接成清晰的影像,好象,闲逛在长安城,住在行辕大帐中。
比如,最近看战国的东西,吴起这人挺厉害,鲁国有了他,打败强秦;魏国有了他,夺走秦国的河西地区,楚国有了他,就向外扩张,兼并多国,他还训练“武卒”,身批重甲,挥舞重武器,应该是最早的“特种兵”。
可关于他的一些说法,比如他同时代的人评价他好色,但我找不到一点关于他粘花惹草的记载,大部分内容都是史上的记载,那么他好色不呢?我正在努力寻找答案。呵呵,虽然看似有点“无厘头”,不过,如果想到了问题,能找资料证明,应该是个挺有意思的过程,就好象是破案一样。每个男人都有过做警察或军人的梦,那么读书吧,找答案吧,这里既能当警察,也能重温古战场冷兵器的残酷。
这一年买了不少书,也看了一些,每天晚上坚持阅读30分钟以上,书看得多了,不说一定长多大学问,至少,一点坏处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