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漏新闻

(2007-08-06 17:54:12)
标签:

教育杂谈

记者

新闻

复读

高考


       今天一整天,其实是从昨天下午开始,这心就总是在悬着,因为按着传统的评判方式,我职业生涯中少有的“失职”了,对于我这样一个靠写字谋生的人来说,“失职”也就是漏新闻了。
        我们的教育部长在湖北开了个会,会上说了一句和会议主题没有任何关系的话,今年以后禁止公办学校再举办复读班了。其实整个新闻事实就在我们的部长的这句话上。昨天下午我从新浪上看到了这条消息,被放到了首页上,是武汉的媒体报道的,内容很简单,且大部分都是在诉说着那个部长开的会。
        昨天一天,都是私事,看到了新闻,懒惰了一下,警惕性放松了一下,不想在周末去打搅关系不错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再加上我当时对这个新闻的判断不仅仅只是这样一句话,这样一句话,既然没有抢到第一个,教育部也没请我去报道,自然就留着找机会慢慢地做吧。
        今天一早,送老婆上班,然后回爸妈家继续回笼,蹲在马桶上,看北青,好家伙,昨天被我留着的料已经被人家忽悠半个版了,晨报也是个长篇,晚报也是追了个头条,已经被调整为娱乐+生活的《信报》似乎没有做,京华也是没有做,被我留着,我效力的媒体自然也没有消息。所以,直到现在抽空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还在担心,领导不会突然走到我的面前,质问我,这个稿怎么回事?虽然我已经想好了应对的说辞。
         部长是在“落实中职国家资助政策及2007年招生任务中部片区座谈会”上说那句新闻事实的,但其实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就已经出台相关的规定了。看到的北京媒体一口同声的都说得到了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确认,但我只看到北青报把新闻发言人的姓名写了出来,我想在这行当里混的人,似乎都明白,说真名实姓,和不说真名实姓,只说有关负责人的区别吧,更何况我们的新闻发言人如今是个新闻人物,或者说已经是新闻要素了。在京媒体的报道角度很一致,基本上是先证实一下,然后说北京其实2002年就有相关的政策,然后把矛头一致指向,公办高中下属的培训中心,变相举办复读班,禁令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虽然心中有“漏新闻”的忐忑,惭愧和不安,但心里还是有一点点得意,因为我注意到的细节和判断,在已经刊发的媒体上并没有出现。让我们再次回头看看教育部部长开的是个什么会,“落实中职国家资助政策及2007年招生任务中部片区座谈会”,看到“招生任务”了吗?,什么是招生任务,招生任务是多少呢?“今年全国中职教育招生,要在去年基础上扩招50万人,达到800万人”这个招生数量被称为任务说明什么?说明中职的招生计划肯定不是供不应求,教育部加大了资助中职学生的力度,所有农村户口的孩子都可以获得资助,这是为了吸引考生报考,在这个会议上提到高中复读,什么原因呢?这其实也是个新闻价值一点不小的新闻!我想大家也应该明白了,大力宣传中职教育,这该是一个提早分留高中生,避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高校扩招虽然已经形成了国家决议说是成功的,还有当初倡导的常委还健在,但这项政策给高校,给就业、给教育造成的困境显而易见,不能明着反对,或者取消,那么我们就用中职扩大招生的办法使参加高考的考生降低,缓解限制高校扩招幅度,逐渐改变政策,这样,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可以得到缓解。
         其实,看看现在的社会,学一门手艺的中职生,真不见得比大学本科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查,毕竟无论是修车,还是修电器,再或是烹饪专业,您也要比全国每年18万新闻专业毕业生舒服得多,因为每每这些毕业生毕业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先于他们一年毕业的人还没找到工作呢。可家长和孩子却不这样想,考不上大学,或者说考不上好学校,我宁肯复读,我也不去读别的学校,于是,300分的复读,600分的也复读,非上北大,非上清华,北大、清华怎么了?是保险箱?进入之后您不靠自己,北大、清华毕业时也不会帮你找工作。
        这样一看,我们教育部禁止公办学校办复读班的原因显然不仅仅是一个什么侵占国家资源这么简单了吧,这实际上也是为完成“中职招生任务”的策略之一。其他媒体并没有发现这个角度,因为他们只想着别漏新闻,我也只是多想了一步,但我没有写,于是,很可能我这个比他们多发现些什么的人,很可能下场要比他们差很多……
        以前常常听同行说“漏新闻”的压力,我经常回问一句,什么叫“漏新闻”?是怕“漏”,还是怕什么?有些东西是不是新闻,是不是别人有的,我就一定得有,别人报的,我就一定也得报,于是你可以很轻易的在临近两天的报纸上找到几乎相同的东西,或者是在几份同天的报纸上找到几乎相同的稿件,怕“漏”已经让媒体类同,失去了判断力和分辨能力。
          而整日沉寂在“别漏”压力中的记者,就只会写雷同的稿件,彼此传一下了……
          这样的新闻,这样的报纸,看也没多大意义,没多少服务性
         漏也无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