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最近接受专访想到的

(2006-12-23 01:19:37)

 

   我是一个记者,从实习算起,做这个工作已经7年。但就在今年,我和我的朋友,家人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不要太相信报纸上的话,不要太相信报纸上的所谓新闻。作为记者,我今年记者节的时候,曾经是那样的无奈和失望于我的职业,有一种梦想破碎的伤痛,作为一个信仰自由的人,一个记者,在今天,我不仅一次的想着,请给记者的嘴带上一副“嚼子”,因为不带的话,很多的记者会不停止,不经意的用自己的某些想法去强奸民意,去诱导民意,去似是而非的想象事实,用片面的真实叙述事实,去“毒害”那些相信报纸的人们,记者,你有一个可以让话语迅速传播的平台,这个平台给了你一个权利,但请慎用这个权利,对你的读者负责! 
    每个报纸都会说,讲述事实,对自己的读者负责,可真实的情况呢,你们要的事实是对自己选题有意义的事实,每个策划的选题,策划本身就体现着一种目的,而这种目的就是你的立场,你自然会选择迎合你立场的事实,挑选可以说明你立场的事实,其他不利的可能你就不会提,就不会选用,如果你所了解的事实和你选题的策划相左,你可能放弃这个选题,但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呢,只要有利于你策划选题的内容出现,你可能会继续这个选题,为读者负责?别开玩笑了,你们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而负责,读者算什么呢?

说了这大半天,我该举一些例子,以支持我的说法。

偶然得知,一位相熟的部委新闻发言人,最近接受了《青年周末》的专访。因为老人让座的事情,这个媒体我已深深失望,而我这位相熟的发言人今年却也总在网络语言暴力攻击的旋涡中,于是赶紧看了看这个新闻,我发现,通篇没什么新意,围绕较真的仍然是这位发言人今年几段比较惹争议的话语:

"我当时就是私下里和三位记者聊天。谈了两个小时,他们从中提出那样一段话,话的表述基本也没有什么问题,应该说,他们还是很有新闻敏感性的。其实我当时的原话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花的钱很少,因为国家都给包了,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实力如何,都想让孩子往好学校里挤,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学贵观念重要来由之一。”

(我本人对大学扩招有很大的反感,但这位发言人的话,我得不出教育买衣论的结论,其实这句段话,发言人想说明白的就是非义务阶段教育,已经是消费了,要靠综合智力、实力和经济来争取。而他举的例子可能是不恰当,但他想说的是,想享受北大、清华的优质教育资源,那么你就该有更强的智力和实力,经济也是必须的。他说这番话是不是闲聊,我不清楚,但他的这个遭遇,的确是被记者陷害了,那个最终发布这条消息的新华社的记者,是笑着向发言人提出问题的,提问之后还迎来了掌声,这个记者和发言人也很熟悉,闲聊的话该不该拿出来发表,闲聊的时候,我只代表我自己,正式采访我该代表什么,我想这个记者应该分的清楚吧,采访对象的话从他的嘴里说出来,你是不是应该回问一句,您是不是这个意思,我想记者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吧,如果不问,你的思维就一定是和采访对象合拍的吗?如果不合拍,那这不是歪曲事实是什么?一个代表部委的新闻发言人,他会如此傻的把自己往枪口上推吗?)

再看这段话“以至于在9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他指出,国家为了让困难学生上大学,已经拿出了几百亿资助这些孩子们上大学,建立了包括奖、减、贷、助、免一套资助学生的完整体系,而最近仍看到很多舆论在呼吁穷孩子怎么穷,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往浅的说是无知,深的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媒体居然就说新闻发言人指责媒体无知。我想他的本意是说,既然媒体总说穷孩子上不起大学,有这个版面,为什么不能拿出来说解读解读国家政策呢?解读到位,那么穷孩子也知道如何让自己完成学业,这不是更好?咱不说国家政策是不是合理,新闻发言人对媒体有这样的期望没有问题吧?”

专访之后,有个采访手记,题目是几个问题和发言人商榷,采访结束时,王旭明把记者从9楼送到楼底,微笑地询问,发稿前,可否把稿子给他看看,希望在尽量不改动记者稿子的情况下为某些说法把把关,记者笑言,您是新闻发言人呀,出口成章,还担心有何不妥吗?王回答,不管怎样,请记者像爱护大熊猫般爱护我。”不知道,这个记者为什么不当面和他商榷,却背后来这么一下呢?这个采访手记什么目的呢?是否履行自己和发言人的约定了呢?……这么说,是媒体和公众判断错了?”这话说的,那为什么不自己想想是不是呢,媒体是不是传达了完整的意思,是不是断章取义,而使得公众判断失误呢?“发言人希望和记者形成良好沟通,但事实是,这种良好沟通达到了吗?”的没错,是谁不想和谁沟通呢?

   
我无意用这样的文字去为如今我国的教育现实辩解,我不是教育部的工作人员,我是个记者,我只是期待我的同行可以去更加慎重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可以去尝试着和被采访人沟通,使得信息更加完整的传递给公众,而不是制造混乱。看完专访后,我和发言人短信交流了几句,他和我说,我又说错什么了吗?我说,您没错,媒体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