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石老屋,乡愁终将凋零

分类: 散文小说 |
http://p3.pstatp.com/large/5b4a00026a89d8310064
老屋的后门
撰文:小洋楼
开石的老屋要拆了,我想写下一点文字来纪念它。
我在临海的大田医院出生,一出院便来到外婆家——临海大田的开石村,由外婆带着。小时候每年寒暑假,我和姐姐都会到开石的外公外婆家住上一段时间。开石,是我们从小玩大的地方,现在这里已属于临海大洋开发区。
在台州农村,人们把院子叫“道地头”, 那时外婆家住的就是农村的道地,七八户人家的房子连成一个椭圆形的圈,中间是天井式的院子,有点像江南四合院。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家家户户走动非常方便。
小舅告诉我,这样的民居当地叫“全tei屋”,tai念去声,至于这个tei怎么写法,他也不知道。于是我问了研究三门方言的老乡王怀军,他说写作“透”,这个透是多音字,我猜想是古音。这种有道地的江南四合院,在临海就叫全透屋。开石村的全透屋已经全拆掉了,如果保存完整,全透屋是有文物价值的,这也是为什么开石老屋最后面临被拆命运的原因。小舅说,只剩一座老屋,也不算什么有价值的古宅了。
由这个透字,了解到仙居县枫树桥村有赫赫有名的民居“三透九明堂”,建于清代中晚期,三个大院落,九个天井,保存完好,当地也因为这座民居成了著名的古村落,吸引不少游客。只是如此有远见地保留古宅、抢救古宅的村落,在各地都很少。王怀军就告诉我,他们村(三门头岙)的道地现在只剩一座,村里也没人想到要去保护,规划中是要推倒的。
外婆在道地里有几户要好的邻居,我们也经常去串门。到街上去时,很多时候也是从前门的道地走,穿过斜对面人家的堂屋,就直接出去了。
90年代以后,和外婆家连在一起的老屋被拆得七零八落,道地就消失了,失去了江南古宅的味道。
外婆和外公,都是各自家里的独生女和独生子,这幢房子听小舅舅说,是光绪年间外公的爷爷从斜对门的邻居这里购得,这户人家因为赌钱赌输了,只好抵押房子,这份卖房的契约至今还留在开石的老屋。清代晚期光绪年间的契约书,说起来也是值钱的文物了。
这幢老屋从外公的爷爷,到外公的曾孙,也就是我的孩子这一辈,已经第六代,可惜再也无法流传下去了。老屋旁边的左邻右舍早就陆陆续续就近盖起了新房,但根本没有规划,东一幢西一间,无法和当年美丽的道地围成的老宅子相比。
外婆家的老屋,属于这块道地最晚拆的。今年过完年,它将被拆掉,因为当地规定,盖新房必须拆掉老屋,老屋似乎也走向了它生命的终点。
这幢老房子,每一处所在都有着我小时候的记忆。后门,比面对道地的前门,能看到更开阔的天地,这里两边都是大石板,那是我们早上起床刷牙的地方,我和姐姐一边一个,看谁刷得快。这里也是外婆早上梳头的地方,她总是穿着月白色或暗青色的褂子,斜襟系着盘扣,拿着她的红色妆奁,端着小板凳坐在青石板上梳头。妆奁里有她的发夹、网罩、银色的簪子、木梳,外婆侧身梳好头,再把头发盘成光溜溜的盘髻,斜插着簪子。现在想起来,头发花白的外婆,是那么爱干净、一丝不苟的外婆。
后门有一道高高的石头门槛,我小时候经常坐在上面玩耍。有时候会手扶着两边,脚踩着门框往上爬,外公就会夸我厉害。我的女儿小时候也学会了这招,会手扶着我们家两边的门框往上爬,也被她的外公夸赞。
后门走出去左边,我记得是过去夏夜纳凉的地方。左邻右舍摇着蒲扇,拿着小板凳,坐在树下乘凉。小时候这块地方四面通透,非常凉快,透过树影子还能看到美丽的星空。这里种着几棵香泡树,香泡是柚子的一种,形状和文旦差不多,但没有文旦好吃。外婆都叫这种树是luan树(读二声),这种果实在方言里叫luan,我一直以为是楠树,原来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栾。
后门在我眼里是最有历史感的,两扇木门开合,关门的时候用木闩插上。随着年月的增加,木门变成了斑驳的土黄色,一道道的纹路就像老人脸上深深的沟壑,越发显出老屋的沧桑。
每次我回开石老家,都要在这个门口拍张照片留念,证明我来过老屋。
进了后门,就是堂屋,房檐上有根房梁,每年春天,燕子会飞来筑巢。外婆听到叽叽喳喳的叫声,就会让我们小孩子仰头看,“呶,燕子飞来了,春天来了”。燕子筑巢非常精致,是用衔来的泥土筑成半圆形,再衔来树枝等铺在巢内。有时我们还会看到小燕子探出小小的脑袋向外张望。
堂屋相当于厨房和客人作客的地方,摆放着吃饭的圆台桌,木头碗柜。最靠里面的是炉灶,小时候用的是风箱,我们小孩子喜欢拉着风箱的把柄一推一拉,吹出呼哧呼哧的风,能让炉火烧得更旺。后来改成了鼓风机,一拉绳子,比风箱吹出的风还大,但不拉风箱也就不好玩了。我喜欢坐在板凳上烧柴火,外婆总是在灶台间忙碌,给我们做麦虾、面条、扁食、清明团等所有记忆里临海的美食。
一楼有两间房子,一间是正屋,一间是横屋。正屋位于正中,是外公外婆的住房,摆放着一张红漆雕花大木床,小时候我们经常在大木床上玩耍。这张古老的大床现在依然放在老屋,说起来也有百年历史了。
正屋前侧,是横屋,同样可以住人。横屋边上,就是楼梯了。踩着吱嘎吱嘎作响的木楼梯往上走,楼梯的尽头就是一左一右两间房子,是我们这些小孩子的住处,寒暑假做作业也在这里。
沿着走廊走几步,是老屋的储藏室,里面摆放着一个个坛子,或是农具。这些坛子在我眼里,就是美味的代名词,因为每逢过年前,这里总装着各种好吃的,番薯干,番薯筋枣,炒米糖,芝麻糖,糕片,花生,瓜子……我总是喜欢偷偷跑到这里拿吃的,仿佛有拿不完的宝贝。
外婆的老屋透光性非常好,经常有阳光洒落进来,照见斑驳的影子,一点点移动,于是恍然惊觉:为什么光阴是一寸一寸的。
这幢外墙是灰白色的老宅子,已经在这里伫立了上百年,先后看着旁边盖起了新房。一开始,是后门对面盖起了二舅的新房,当年我还看到过抛梁等民间盖房的习俗。后来,一楼堂屋旁的正屋被拆掉,改成了车库。再后来,老屋旁边又盖起了带抽水马桶带自来水的新房,外婆早早去世,无福享用新房,外公倒是在新房住了不少年。新房启用后,老屋基本就是当厨房、储藏室和会客室在用,不再住人了。但只要碰到重要日子,大家庭在开石团聚,老屋的堂屋就是最热闹最有人气的地方,因为一顿团圆饭始终是少不了的。
呆在老屋,就想起小时候的光景,想起外公外婆,那是永远萦绕在心间的温暖的乡愁。当它轰然倒地,乡愁也便渐行渐远。
http://p3.pstatp.com/large/5b460005193969a56102
老屋斑驳的外墙
http://p1.pstatp.com/large/5b4b0002cfd1ed390d60
小时候在后门的门框上爬上爬下
http://p3.pstatp.com/large/5b4a0006231d156985d6
前门,消失的道地成了停车场
http://p3.pstatp.com/large/5b4e00022d929dbb60fc
堂屋
http://p3.pstatp.com/large/5b4d00028913f2fc7035
烧柴火,以前在灶头忙碌的是外婆
http://p3.pstatp.com/large/5b4d00028914685e23be
横屋旁的楼梯
http://p3.pstatp.com/large/5b4c0002a6288a13f138
放在储藏间里的角箩,上面写着1976年桂月,桂月是农历八月,桂花盛开的时节
http://p1.pstatp.com/large/5b470004c19ce1a15360
在堂屋吃台州美食麦油子
http://p3.pstatp.com/large/5b4400055ffb3057ac41
外公退休后经常在开石老人会活动,这里是文化礼堂,也是村民委员会办公的地方
http://p9.pstatp.com/large/5b4b0002d1f851959b77
老人会里有娄氏宗祠,这里的道地依稀有全透屋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