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样玩意识流,《萨利机长》为何比《比利·林恩》更感人

(2016-12-13 18:39:18)
分类: 电影
同样玩意识流,《萨利机长》为何比《比利·林恩》更感人

同样玩意识流,《萨利机长》为何比《比利·林恩》更感人

《血战钢锯岭》之前,先看了伊斯特伍德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萨利机长》。和《血战钢锯岭》里残酷惨烈的战争场面比起来,《萨利机长》相当平和,虽然是灾难片,但焦点并没有放在灾难上。而我认为在流畅性和导演功力方面,《萨利机长》甚至比《血战钢锯岭》更胜一筹。
意识流的表达方式,《萨利机长》可以说和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异曲同工。灾难事件的取材和片尾使用原型人物讲述的方式,又和前段时间的《深海浩劫》非常相似。但《萨利机长》在人性解读和反思方面,都比这两部电影更胜一筹。
 
同样玩意识流,《萨利机长》为何比《比利·林恩》更感人

同样玩意识流,《萨利机长》为何比《比利·林恩》更感人

同样玩意识流,《萨利机长》为何比《比利·林恩》更感人

2009年1月15日,载有155名乘客的全美航空1549客机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市时,刚起飞就在800多米的高空遇上鸟群撞击,发生低空双发失去推力。机长萨利·萨伦伯特只有35秒的时间来做决定。地面指挥中心要求他可以选择返还,或者降落泰特伯勒机场,但是萨利机长选择在纽约最繁华的水路哈德逊河上迫降,创造了水上迫降无人伤亡的纪录,也成为瞩目的英雄。
但是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对他和副机长进行调查,因为根据机器模拟,萨伦伯特的做法是错误的,他应该按照指令执行。如果指控成立,机长将提前退休,还领不到退休金,而且他引以为豪的航空史也将背上无法抹去的污点。
萨伦伯特已经飞了42年,搭乘过一百万位旅客。电影就是在他的意识流里来回翻滚,在他的记忆和现实中来回穿插。他甚至对自己的做法也产生了怀疑。
在最后的听证会上,虽然机器模拟似乎证明飞行员可以在被鸟群撞击后成功返回,但这是17次模拟后的结果。现实中的飞行员根本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模拟训练,只能第一时间做出判断。接着的机器模拟是在飞机被撞击后35秒时间内没有经过模拟训练的飞行员作出决定,如果按照指令,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机毁人亡的结局。
而从发生事故到水上迫降208秒钟的事发录音,再次让大家确信萨利机长做得没错。萨利机长对他的副机长说,“我就是这么骄傲!”“We did our job.”我们尽职尽责了,无愧于心。
 
同样玩意识流,《萨利机长》为何比《比利·林恩》更感人


《萨利机长》的情节和《比利·林恩》一样简单,后者是不断闪回3分多钟的战争场面,前者是不断闪回3分多钟的飞机水上迫降场面,都是主人公脑海里不断反复回旋,有大量的内心戏。但是为什么《萨利机长》能够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而《比利林恩》却没有感动我呢?因为前者有着舍己、牺牲的精神,既是来自机长和机务人员的,也有来自纽约海岸警卫队、美国红十字会、纽约消防局等各方面在事发后立即展开的海陆空营救,在零下5度的低温中救出所有人,一个都不能少。这种舍己奉献、自我牺牲的英雄主义特别能感染人。相比之下,《比利·林恩》只是纠结于一个男孩的成长,个人的感受和保卫守护个人生命和安全的英雄主义比较起来,微不足道,也显不出多么高尚的境界,这也是《比利林恩》在美国不受待见的原因所在,因为它和美国崇尚英雄主义的情结背道而驰。
李安所拍摄的英雄,关注的是英雄的内心,是从普通人的角度看待英雄。因为缺乏基督教的信仰观,所以他眼中的英雄注定是充满纠结心态和人性的弱点。但是美国人拍的英雄主义,注定有着《圣经》指引下信仰的光辉,注定有着教义之中的舍己和献身精神,所以美国人不待见李安的东方情感,李安也拍不出《萨利机长》《血战钢锯岭》这样的英雄主义大片。
汤姆·汉克斯又献上了一次精彩的表演,他在2013年曾出演过《菲利普船长》,这次是《萨利机长》,有人说,“在菲利普船长和萨利机长之间,隔了一个列车长。”他已经凭这个角色拿了2016好莱坞电影奖最佳男主角。《萨利机长》也被评为2016美国电影学会十佳电影。
Sully,英文中有“玷污,破坏名声”的意思,这样的片名显然有着双重含义,萨利机长是给自己洗去污名,同时也证明,机器的判断始终胜不过人类的智慧。
不过,和《血战钢锯岭》的热血、信仰比起来,《萨利机长》离英雄主义差了点距离,毕竟格局小一些,这也是86岁的伊斯特伍德和60岁的梅尔吉布森的距离,伊斯特伍德更是在安静地讲一个故事。但他和汤姆汉克斯这一对老男人合作的这部电影同样赢得我的尊敬。
 
同样玩意识流,《萨利机长》为何比《比利·林恩》更感人

同样玩意识流,《萨利机长》为何比《比利·林恩》更感人

同样玩意识流,《萨利机长》为何比《比利·林恩》更感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