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不是《比利·林恩》的重点,故事才是

分类: 电影 |
https://p.pstatp.com/large/1116000668382d495434
撰文:小洋楼
李安的4K/3D/120帧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比利·林恩》)到底好不好看?美国的专业电影网站Imdb给出的评分是6.4分,国内的豆瓣网是8.5分,能看出中国影迷对李安新作有着更高的接受度,也更能理解这个美国故事背后细腻深远的东方情感。
5年前,詹姆斯·卡梅隆在CinemaCon(电影产业博览会)上展示了几个用不同帧速拍摄的素材片段,提倡以更高的帧速来代替上世纪20年代有声电影诞生以来就一直沿用的24帧/秒技术格式,以追求更高的影像品质,并宣布他的《阿凡达》续集将使用60帧/秒进行拍摄;差不多同时,彼得·杰克逊率先用48帧/秒的格式拍出了《霍比特人》,开启高帧速电影先河,但上映后遭遇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李安也对电影帧速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先后试验了48帧/秒、60帧/秒等不同速率,最后一口气定在了规格最高的120帧/秒。
北京首映礼上,李安说电影是他的梦他的信仰,“挑战新技术只是为了让梦更清晰”,所以使用120帧的高清影像,为了让观众的感受更清晰,更能无限真实地接近比利·林恩的内心世界。李安坚信,清晰本身便具有一种美感。
但是,10月中旬《比利·林恩》首次在纽约电影节上亮相,就遭遇了一些评论家的激烈抵触,“出戏”“不友好”“像高清照片,高清电视”,一位评论者甚至直言,“这项技术简直就是噩梦”。
我们先来说说,抛开技术,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否经得起考验?
故事发生在2004年10月感恩节前夕。比利·林恩是美国德州斯托瓦尔镇一个19岁的大男孩,因为姐姐凯瑟琳出了交通意外全身被缝几百针,未婚夫离开了她,比利于是痛扁了他,为了免除惩罚,需要服兵役上伊拉克战场作为交换。战争中,为营救战友“蘑菇”,他孤身出击向敌人开火,这一幕被摄像机拍摄下来,比利也成了国家英雄,和战友们受邀参加美国超级碗的中场秀,和“真命天女”组合碧昂斯们同台演出。
影片的内容非常简单,从8人组成的B班战士观看超级碗比赛开始说起。狂欢的人群,轰鸣的礼炮,闪耀的烟火,但所有的一切却让比利不断闪回到伊拉克战场。一边是热闹的比赛,一边是残酷的战场,在李安的镜头里,两个世界是无缝连接的。在一遍遍的闪回里,呈现了人们所不知道的战争的真实,也体现着比利矛盾的内心。
人们都把战士们看成是国家英雄,但是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表面的,比利说:“我不是英雄,我是军人。”作为普通的美国男孩,他知道面对战争也会紧张恐惧,自己的身份只是为国效力,只是国家机器。
而在超级碗的舞台上,他们依然是工具,被要求做着各种取悦观众的事情,没人关心他们的内心。
林恩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啦啦队女孩菲珊,她信基督教,平时做义工,她喜欢英雄,两人一见钟情。林恩几乎想为了女孩选择留在国内,但是女孩喜欢他,却因为他是为国效力的英雄。
姐姐希望林恩回家,因为战场上是那么危险,她甚至请好了医生,只要出个心理鉴定,只要林恩同意,就可以回家。
林恩度过了一个荒谬讽刺的晚上,在自己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接受人们的赞美,商人出价5000美金来买他们的故事拍成电影,舞台导演让他们随着真命天女的歌曲《战士》出场,走台完毕立即被驱赶……比利在一个晚上经历了太多内心的挣扎,这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和反差,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属于这里。最终他和队友们选择重回战场,林恩也在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中完成了某种精神上的成长。
借着英雄的故事,拍一部反英雄的电影,从而表达反战思想,这也是李安这部文艺战争片的独特视角。
https://p.pstatp.com/large/1112000788a54b5ee4dd
评论:
技术只是噱头,故事才是灵魂
影评人“桃桃淘电影”说:“120帧的确是非常不同,非常独特的体验,亮度,清晰度,立体感都是前所未有的,感觉之前看的3D大多是垃圾。不过,我的问题还是无法入戏,过度关注视觉,而在情感共鸣不多。反而是看24帧的渣版,在剧情和情绪有了更多收获。”网友“frozenmoon”说:“电影故事本身有可解读的空间,但这次作为主要噱头的技术并非多么令人惊艳。为了技术还是损失了不少东西。”
杭州没有120帧的影院,只能看到60帧。影迷曹一诺看了60帧的《比利林恩》后表示,除了感觉晕一点,并没有觉得和普通3D电影有太大差异,但是她认为影片值得二刷,“很东方的叙事风格,满满的内心戏”。记者在杭州UME影城彩虹厅看了60帧的电影,说实话,除非是发烧友,对硬件会特别敏感,一般观众看的还是电影本身。
李安的新技术尝试再次说明,故事依然是电影的灵魂,技术可以为电影加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技术上。
如果你在24帧的《比利·林恩》里看到的是一部好电影,那它确实就是一部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