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奖给中国人带来什么?

分类: 杂弹 |
前几天从世界顶级舞台上传来了两个和中国人有关的好消息:在世锦赛百米飞人决赛上,中国人苏炳添成为和一水儿的黑种人站在起跑线上的唯一黄种人,他也是唯一一个跑进10秒的亚洲人。
在世界科幻协会颁发的雨果奖上,中国人刘慈欣凭《三体》拿到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雨果奖历史上第一位亚洲科幻作家获奖。
中国人需要更多地站在世界舞台上,证明我们的作品不只是局限于被国人激赏和本土化的自娱自乐,而是和世界的潮流同呼吸共命运。
有位评论人这样说:“刘慈欣的意义在于,中国作家终于能够与世界潮流同步思考人类的命运,从现代性的角度为全世界贡献思想与价值观,而不再局限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一种乡土命题。”
我们先来普及一下雨果奖。雨果奖又叫“科幻成就奖”,由“科幻杂志之父”、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Hugo
刘慈欣,更多人习惯叫他大刘,这位生活在山西娘子关某发电厂的工程师,至今过着类似“化身博士”的双重生活,白天上着正常的班,晚上等妻儿睡下后,到书房开始“脑洞大开”地写字。他形容自己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以想象为翼,让思想在寒冷的冬夜飞过万家灯火”。
早从1999年开始,他就开始发表科幻小说,连续多年拿到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但成名仅限于科幻领域。2010年开始,他已完成好几年的“地球往事三部曲”《三体》《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死神永生》开始大火。之后,被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成英文版。现在,他拿到了科幻领域的诺贝尔奖“雨果奖”。明年暑假,电影《三体》在国内上映——这一切的发生,看似自然而然,把中国科幻一步步推向大众,推向世界,但你要知道,中国科幻走向世界这一步有多么重要和不容易:首先,它必须是畅销书,然后要有人翻译成英文版,有国外的读者基础,再然后,才有机会参加评奖。我们不缺乏翻译成外文版并获奖的中国小说,但大部分是外国读者所了解的是“乡土中国”,《三体》的角度却是人类,人类的想象力是没有地域限制的。
有句话说“没有科幻的民族如同被切了脑叶”,和西方发达的科幻相比,我们的民族似乎太缺乏想象力和未来意识。复旦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严锋一直悲观地认为,当代中国文学与世界差距最大之处不在纯文学,而在通俗文学,在科幻领域。
海子曾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我们的民族不缺风雅,不缺艺术,缺的是科学探索和人文思考的普世性,这也是我们的国家缺乏产生世界范围影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原因。1780年,约翰·亚当斯(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