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听见流动的声音
标签:
文化 |
分类: 西泠 |

即兴的声音和影像
这次的声音表演,是Josh去印度旅行的一次体验生成。
Josh,我们可以称他为乔许,是居住在北京的音乐人、作家、策划人。他可以用简单的中文和大家交流,但如果需要流畅地表达,他会不自主地切换到英文状态,遇到不会表达的单词,他会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一旁兼任翻译的梁昆:“Hey,Kun,这个怎么说……”
乔许坐着表演,他面前的桌子上摆着5件道具:一个印度的TANPURA电子乐器,一台模拟合成器,一个调音台,一种叫RADEL的印度电子鼓,以及一个正方形的美国手工鼓,他的背后,放着一个较大的音响。而他的搭档Kun,负责视频表演,现场的投影不断流动着不规则画面,这些是来自笔记本电脑播放的影像素材。梁昆通过某种软件,不停地把各种素材放在她拍好的视频里,所以投影画面是即时的,抽象的,多元化的。
表演之前,乔许点燃了两支从印度带来的檀香,这是为了控制时间:当香差不多燃尽时,是一个小时,正好是他这次表演的时长。
声音的表演同样是即兴的,乔许通过控制面前的道具,将若干种声音合成在一起,这些声音元素来自自然,来自田野,来自人声,它的节奏是悠长的,和投影不断流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带给人“在路上”的感觉。画面和声音都非常抽象,有时甚至是迷乱,混沌,你能感受到的是“不停地流动”:白天,夜晚,不同的城市,近景,远景,行驶的公交车,铁路,房间,焰火,燃烧的火焰;不规则图案,蜘蛛网,杂乱线条,荷花……看久了,或许你会出现幻觉。
乔许是玩声音的,他表示自己并不懂影像。这次将声音和影像结合,是因为他觉得:“让观众完全来听声音,或许在一个小时里会觉得枯燥。影像更方便大家理解,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尝试呢?”所以他邀请朋友梁昆,一位影像剪辑师,将她在国内、国外不同城市不同国家旅行所拍摄的画面剪辑,再加上各种抽象画面素材,体现行走的感觉。
现场的观众照例多是年轻的面孔,有好几位老外也来聆听了上次角田俊也的表演场,应该是来自浙大、中国美院的声音爱好者。中年人老余,表示更喜欢乔许的表演:“角田俊也使用的是变频器,乔许使用的是合成器,他的声音更能为大家接受。至于他表达的是什么,取决于你的体验,很难用语言去表述。”我身边的一位女孩,认为这次的画面和声音结合得很和谐,“我喜欢这样的画面”。
玩的就是另类
乔许在美国时玩朋克,打鼓,电子和噪声摇滚。他大学里念的是考古学,和现在的工作并没什么关系。
2007年大学时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云南呆了一个学期,并开始喜欢上中国古代历史。这期间,他也关注中国实验音乐家颜峻的厂牌Subjam、Feedback反馈噪音。
2009年他来到北京,在一家电脑软件公司工作。一年后辞掉工作,和几个北京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旁边儿网站pangbianr.com。“旁边儿”现在在北京独立音乐人中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它像是一个分享资料库,通过在线上添加mp3试听、原创影像、采访及专栏文章等方式关注中国独立音乐、艺术和影像,同时也不定期举办线下的演出活动,挖掘和推广中国各地的前卫实验音乐和新音乐创作者。
为什么取名“旁边儿”?乔许表示就是非主流,“喜欢站在旁边的意思。我们最大的关注点是实验音乐和即兴音乐”。
他不喜欢商业厂牌的音乐,合作的都是独立厂牌,比如他曾是独立音乐厂牌兵马司的吹万乐队鼓手,现在他给Subs乐队打鼓。不过,他现在主要的工作是给英文网站smart Beijing写文章,同时做自己的实验音乐,比如这次带来的“Charm”就是他的一个长期表演和录音项目,包括田野录音、“拾得”文化声音、消衰反馈/噪音/长音拼贴,“Charm是动词也是名词,每次演出都不同,注重实验和现场的感觉”。
延伸阅读
关于“实验音乐”、“冷系列”、“冷声音”
实验音乐,是一种追求高度纯粹、不负载任何意义的聆听。比如森林中的鸟兽鱼虫所发出的声音,比如电脑音乐家制作的“听程式逻辑在跑的声音”。在实验音乐人看来,其本质都是对声音的最高礼拜。“让声音自己说话”是实验音乐与传统音乐最大的不同。实验音乐包括前卫电声/电脑音乐、噪音音乐、声音艺术、暴力采样/拼帖、新迷幻/新即兴等。
冷系列,是Bus“公交委员会”和西泠艺廊合作主办的“冷声音”表演现场与座谈系列活动,今年初第一场Bus冷线开通,即角田俊也带来的“振动的风景”。
为何取名为“冷”?西泠艺廊总经理周一帆表示:“冷,是从西泠印社的泠字生化而来,也是阳春白雪的意思,属于高端化、非主流的一种表演。”
冷声音,是相对于热声音而言。不同于热声音的躁动感和强烈,比较安静、冷门,源于田野采风。它需要静下心来细细聆听和感受,更偏向内心和神秘感。
Bus公交委员会(Public Communication),是由几位平面设计师、浙江大学和中国美院老师组建的民间机构,成员有浙大跨学科研究方向的王婧、平面设计师卢涛等,关注的对象是实验音乐、影像。卢涛表示,Bus的意义在于其流动性、自由、公开又相对封闭的平台,“我们希望将平面和多媒体结合,将电子、噪音、Video这些元素结合,呈现一种新鲜的艺术形式”。
《时尚周末》对话西泠艺廊总经理周一帆
Q:这次的演出,你认为效果如何?
A: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来了四五十个观众,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毕竟要收取50元的门票,而且演出相对小众。
Q:你觉得实验音乐在杭州的市场如何?
A: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杭州其实是中国实验音乐的重镇,不过以前在酒吧、学校里为主,酒吧里偏向于音乐方向,学校里以讲座形式为主,学术背景比较浓,现在我们更多地想让大家可以参与进来。
声音比音乐的范围更大,声音作为非物化的产品,很抽象,观众需要培养,也很难转换成商品。以后我们想通过CD、T恤等实体的东西,将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进行衍生化的展现。我们还计划创作和西湖有关的声音作品,可能是12个时辰里出现的12种和杭州、西湖相关的声音。
杭州的民间艺术团体充满了活力,我们会扶持、培育一些项目,这也是西泠艺廊今后的努力方向。
Q:“冷系列”接下来还有哪些计划?
A:今年会有四五场的活动。5月22日,我们会邀请德国音乐家CDRK来这里办一场实验音乐。CDRK在上海有很多粉丝,我们会花一天时间让他现场教一些声音爱好者做音乐,晚上他会在这里进行表演。
Q:西泠艺廊会成为杭州实验音乐的一个场地吗?
A:我们希望西泠艺廊“艺文生活客厅”的语境能够更加多元化吧!其实上海外滩美术馆算是中国第一个面向实验音乐的美术馆,杭州也有着一部分喜欢实验音乐的人群,因为依托美院、浙大等艺术院校,爱好者并不少。
Q:但是也有很多人不能接受这类音乐。
A:实验音乐,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听懂,新鲜的东西可以不理解但不要反感。其实实验音乐在欧美很流行,但在国内起步较晚。
Q:是否对于门外汉来说,接受一些培训再来听会更容易理解?
A:不要带专业的背景,是一张白纸来听会更好,因为声音艺术要花很长的时间来了解,也不是一个全年龄段都能接受的作品。听懂了,也并不见得你的理解是对的,可能和艺术家的表达有出入。这取决于观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表演者所达到的默契,所谓千人千面。艺术家根据环境、心情现场即兴创作,而你,听到什么就是什么。
Q:以后大家都是这样站着欣赏作品吗?毕竟站立一个多小时还是有点累的。
A:我们希望现场是可以交流的平台,你可以随意走动,所以不会像剧场那样摆上座位。但以后我们会送给观众定制的坐垫,大家可以站着听,也可以坐着听。
Q:今年西泠艺廊还会有哪些活动?
A:我们的“艺文生活客厅”,是高低错落的,我们把活动主要分为三块:冷系列作为实验音乐的场地,是走高端,属于阳春白雪。年初的年画和接下来的皮影戏、剪纸、唐卡等是大众消费方向,接地气。关乃平父子作品展、刘江刘丹父子作品展等走的则是学术方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