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处是家园

(2013-11-11 01:40:21)
分类: 文化/读书
何处是家园

    而下一代人,未必像我们这样多愁善感,他们的角度和思维是不同的,就像褚老师书中写的,“几年前,我问起刚进高一的孩子读了《荷塘月色》的感受,不料他竟提出一个我始料不及的问题:‘朱自清那么晚了,一个人在黑黢黢的池塘边走,不怕打劫啊?’……同样,读朱自清的《背影》会读出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的结果”。读到这部分时,虽然我忍不住笑将起来,但也感慨时代之变化造成下一代人看事物角度的不同。
何处是家园
宝石山上纯真年代书吧,褚老师师生会

何处是家园
褚树荣老师在台湾巴士海峡留影
如果每周末能够看一本书,也是件幸福的事。
   本周六我看完了我的三门中学高中语文老师褚树荣所著《何处是家园》一书。其实拿到这本书已有一些时日,是9月28日褚老师到杭州,他的1996届学生在杭州宝石山上的纯真年代书吧组织了师生联谊会,那晚大家手机摇一摇,一个别出心裁的褚老师师生会微信群成立了,里面既有像我这样他在三门中学第一届即90届学生,也有他在三门中学的最后一届96届学生。那晚,褚老师还拿了他的随笔集《何处是家园》签送给几位同学,好像只有五六本,还是他从一些地方拿回来的,可能数量不够多的关系。我拿到的这本,上面还盖着“宁海县星海中学图书管理章”的红印。
    其他未拿到书的同学,想到网上买,褚老师建议他们购买2011年的修订版,也就是这次我们拿到的。
    在我做阅读版的时候,推荐过不少书,却是第一次发自内心地想推荐老师的书。这本书装帧很简朴,里面的图片都是黑白的,文字量却很大。现在很多书使用图文的方式,随便翻翻也便算看过了,褚老师的这本书却需要细读。从他的行文走字中可以他这一代人的文学功底,可以说引经据典,满腹经纶,这是大量用精美包装和设计来吸引眼球的所谓现代图书所无法比拟的。我在看的过程中边读边记,直叹受益良多!
    这本书在我看来,印象最深的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台湾游记,老师跟随中语会团队去考察台湾的学校,其后随团环岛游,从日月潭的茶叶蛋奶奶写到阿里山的冠军茶师林玫美;从台南的王宝星教授、赤崁楼写到高雄的中山大学、台湾八景之一的西子夕照;从爱河的邓丽君纪念文物馆写到恒春的垦丁,拍摄《海角七号》的所在地;从外省老兵最多的地方之一的花莲荣民写到太鲁阁峡谷,绵延300公里的中横公路;从宜兰野柳地质公园著名的女王头写到台北的原总统府士林官邸、自由广场、中正纪念堂……褚老师写台湾还有一层意义在,他的舅舅解放前在宁海老家被国民党抓壮丁抓到大陈岛,后来到了台湾,在台湾和一位原住民女人生活在一起,他们生有一个女儿,生活在台南,这次他也托过台湾当地人寻找,知道舅舅前几年已经去世,未曾谋面的表妹却无从寻找……这些文章有着厚重的文化背影,沧海桑田令人唏嘘,也有一层民族精神家园的意思罢,我这样想。我想下次若去台湾,一定要带着这本书作为参考。
     褚树荣老师是宁波宁海县东岙乡武岙村旗门港人,第二部分他写自己的成长经历,从村校武岙小学,到乡校东岙清清寺初中,再到经过东岙山马坪五七学校的苦读,于1978年考入宁波师范专科学校象山分校中文科,这段学习的经历可以折射中国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乡村教育的巨大变化,武岙小学后来败落,东岙清清寺初中后来不复存在。虽然老师那时上的是村校和乡校,但那个时代教育方式的扎实却足以令现在的教育制度汗颜。
    1981褚老师分配到沙柳中学,那时沙柳还属于宁海(沙柳在1983年划归三门。宁海在1949年前属于台州,1949年后划归宁波)。褚老师算是学校里第一位文革后正式科班毕业分配到学校的大学毕业生。因教学出色,当时海游中学的叶溪水校长准备把他调到海游中学。由于叶溪水校长直接调到三门中学当校长,所以他也直接通知褚老师到三门中学任教,那是1985年。所以老师是凭教学来为他的人生说话的。1994年他评上浙江省教坛新秀。1998年到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因为年纪大了希望叶落归根,2001年他调到宁波中学教书。后来离开讲台成为宁波语文教研员。
    褚老师在书中写三门中学门口晋代的古樟,写三门中学后面的瑞云山,写广润寺的风景,勾起我无限回忆。他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20年教学生涯,留在了台州的三门和临海,回浦中学也是我母亲的母校,原先是著名的临海二中。朱自清也曾在临海教书,写过《台州的冬天》《梅雨潭的绿》。
    褚老师提到影响自己最深的是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讲课,而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是他所讲过的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我们学习的时候,还没有《一碗阳春面》这篇文章,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讲的《荷塘月色》,在他的描述下,朱自清在清华校园夜晚踽踽独行时面对的袅袅婷婷的荷叶仿佛就在我的眼前鲜活起来,为此在天津上大学时,我还在1991年的五一节跑到清华大学校园玩了一圈,专程在夜晚去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可惜早已寻不见那样的夜色和荷塘,那是清华大学八十校庆的时候。
我的学弟学妹们,却对他讲的《一碗阳春面》记忆犹新。那晚师生会后,有位学弟马上在朋友圈里发了回忆《一碗阳春面》的文字,于是我找来这篇文章看,确实很感人啊。
    而下一代人,未必像我们这样多愁善感,他们的角度和思维是不同的,就像褚老师书中写的,“几年前,我问起刚进高一的孩子读了《荷塘月色》的感受,不料他竟提出一个我始料不及的问题:‘朱自清那么晚了,一个人在黑黢黢的池塘边走,不怕打劫啊?’……同样,读朱自清的《背影》会读出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的结果”。读到这部分时,虽然我忍不住笑将起来,但也感慨时代之变化造成下一代人看事物角度的不同。
    褚老师在书中回忆自己小时候最爱好的就是阅读,曾经因捡到两毛钱而如获至宝跑到供销社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书本《雪山融冰》。而他文字中的引经据典、古诗文功底也足见他那个时代人受教育的功底。像他这样做学问的人在古时候一定也是秀才一类的人物,在民间并不少见,但是现在的孩子很难具备如此的才学,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悲哀吧。还有他对宁海老家的眷恋,写孩提时念念不忘鸡冠岩上的野生柿子树等美好的童年时光,也传递着淳朴的乡土气息,这何尝不是我们现代人远离了的又渴望亲近的故土情怀?
作为教育工作者,褚老师的《何处是家园》见证着中国几十年教育的变化,以及世事人情的变迁,本书也应该是他对个人精神家园的一种感怀吧。何处是家园?从精神到灵魂,或许也是每一个人在寻找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