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网友这样调侃:可以把《了不起的盖茨比》看成是《泰坦尼克》的续集,盖茨比是人到中年的杰克。当年杰克没死,上岸后化名盖茨比,继续追求白富美,依然是别人的老婆,依然是个悲情的结局,杰克也依然死在水里。所以,吊丝是注定无法追到白富美的。
看到盖茨比,想到的还是杰克,实在是因为《泰坦尼克》的影响太大了,杰克的烙印太深了。而无论是盖茨比还是杰克,大家都还是那么地热爱迪卡普里奥。
是在单位会议室里看的这部片子。当我看到电影预告时,笑了:嗬,和影院同日同步,省钱了。
但是有位朋友提前和我说过,她在电脑上下了高清版《了不起的盖茨比》看过,根本看不出时尚奢华的味道:电影是按3D拍的,要呈现原汁原味的效果,必须到影院看。里面的珠宝和服装,极尽华丽,会看得人喘不过气来!
但是我不是视觉系,对时尚品牌也没什么概念。还是决定在单位看了再说。
我不知道在影院的感觉会不会更好,因为这次看的字幕有点怪,都是在前面打上说话人的名字。影片的画面,也没有让我感到很惊艳。我在看了故事之后,觉得这并不是一部值得让我再度走到影院去感受的电影。但如果你是视觉系,那么建议还是可以去影院让眼球酣畅淋漓一下。因为我刚在微博上看到金句女王安妮宝贝的评价:“了不起的盖茨比,好看的电影。很久没有这样漂亮而文艺的电影可以看了。盖茨比如果了解一些空性和无常的常识,也许不会为执念牺牲。男女情爱最终当不了信仰。烟花很美,但散场了必须干净地走人。看到他们扔衣服那段还是掉泪了,因为我们念想的美好的一切,其实都是自己排演的戏剧。音乐很美,台词很棒。”
在电影接近中间的部分,盖茨比的豪华别墅里举行大型舞会,无数的红男绿女在狂欢,我竟然昏昏欲睡。每次电影演得越闹,越容易睡着,仿佛催眠曲。电影的闹腾、颓废,更让我坚定它并不适合带着孩子去观看,尽管它是一部名著电影。
导演巴兹·鲁赫曼拍过《罗密欧与朱丽叶》《澳洲乱世情》《红磨坊》,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形式大于内容的导演,视觉上极尽奢靡华丽,内容却显得空洞无物。《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前在北美上映时就评价两极,这次内地上映,比较集中的评价是“忽略了美国梦的部分,拍成了一部爱情电影”。内容可以归纳为:五年前军官盖茨比爱上了贵族小姐黛西,之后他去参加一战。黛西因为他的贫穷最终选择嫁给贵族公子汤姆.布坎南。盖茨比经过奋斗成为富翁,并把别墅买在黛西住处的对岸,只希望夺回初爱。黛西在这场爱情战争中纠结,开车误将汤姆的情妇梅朵撞死,和黛西坐在一起的盖茨比成了替罪羊,被梅朵的丈夫威尔逊射杀,黛西和汤姆对盖茨比的死却无动于衷。
故事用盖茨比的邻居、黛西的表弟尼克.卡洛维的口吻讲述。事实上,作者菲茨杰拉德写盖茨比就如同写自己。作为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他爱一个叫姬尔达的姑娘,她嫁给了别人,于是他奋发写作,发达后娶回了姬尔达。婚后两人纵情声色,女人很快花光了他的钱,精神失常而死,而他也在穷病潦倒中44岁时就突发心脏病去世。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主题是关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夜色温柔》风格也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类似,都是关于吊丝追求白富美未能成功,最后走向幻灭的故事。男主人公都很痴情,像盖茨比,一生都为了追求黛西,为了和她生活在一起,花尽心思爬上富人阶层,举办舞会,结交名流,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离黛西近些,再近些,为了吸引她的注意。但是注定这样的拜金女和他隔着无法言说的距离,他的人生也最终毁在她的手里。
“男女情爱最终当不了信仰。”安妮宝贝说的是对的。莱昂纳多已经沧桑的脸孔虽然依稀可见杰克的模样,虽然他依然如此痴情,但他和黛西的爱情故事注定无法像杰克和萝丝那么动人。因为拜金女的无情让这个爱情故事失去了可歌可泣的魅力。所以当莱昂纳多被射杀前喊出“黛西”时,我甚至希望他喊的是“萝丝”。
当然,有人开玩笑说,盖茨比中的莱昂纳多,就像当年的杰克没死上了船,奋斗成了百万富翁,依然追求别人的老婆,依然是白富美,依然死在水里,结局依然是悲情的:吊丝最终和白富美是无缘的。
看了影片的当晚,我看完了原著小说。小说也并没有比电影更精彩,不过相比电影,小说更突出了幻灭感。那盏象征盖茨比一生追求的幸福的绿灯,“你家码头的尽头,总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威尔逊修车行旁T.J.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以及那句话“他要求于黛西无非就是希望她径直走到汤姆面前对他说:‘我从来没有爱过你。'等她用这句话把汤姆过去四年的婚姻生活一笔勾销之后,他们就可以决定下一步需要采取的实际的行动”,都成了片中重要的元素。
不要像盖茨比那样执着于爱情。如果说导演改编这部名著,淡化了时代背景,淡化了美国梦和迷惘的一代,那么也可以说他突出了盖茨比性格中的悲剧:不属于你的,你注定无法得到。这样看的话,影片倒改编出了现代的意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