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并非不可学
(2011-09-30 11:07:37)
标签:
波普展览宫安迪·沃霍尔《西藏生死书》如梦之梦文化 |
分类: 文化/读书 |
创意是一种令人艳羡的能力,天才与庸才的沟壑似乎正在于此。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创意是无法复制的一种能力,是人的一种神秘复杂的特殊才能。那么,创意果真不可学吗?或许,这只是我们某种认识上的误区?
《赖声川的创意学》
作者:赖声川 定价:39.80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果一个人知识广博,我们可能并不会对他另眼相看,因为知识属于社会、可以传授,但创意(创新能力、创造力)就不一样了,它创造的东西从无到有,它是使人成为领先者的一种能力。那么,什么是创意?作家普罗姆说:“创意是将似乎不连贯的事物连结在一起的能力。”这和乔布斯说的“创造力只不过是连接某些东西的能力”不谋而合。
连接事物的能力,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牛顿为什么被一个苹果砸到脑袋时,能看到苹果与地心引力之间的关系,而别人却熟视无睹呢?对大部分人来说,创意的关键和灵感有关系:得不到灵感,也就没有创造力。就像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吸食鸦片后在梦中得到了传世名作《忽必烈汗》,李太白斗酒之后写出诗百篇,他们的灵感,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上天赋予的一种无迹可寻的能力。
但赖声川却不这么看。他以自己创作的《如梦之梦》为例,这部首演于2000年、长达7个半小时的话剧,故事灵感却不是突如其来。1990年他在罗马展览宫看到了一幅画中画,1999年他和妻女经历了法国城堡的一次旅行,之后是台湾“9·20”地震,伦敦火车车祸,直到1999年底他去印度菩提伽耶学习佛法课程时,深夜看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时,如同所有关节被打通,在一刹那,这些本无相关的记忆全部连结到《如梦之梦》这一个故事里。“没有任何元素是‘空降’到我体内的。如果这些元素没有储存在我脑中,催化剂也不可能催化出这样的反应。”赖声川认为我们的心就像一台计算机,在创意发生的一刹那,就是一种软件被启动了,主动寻找档案、挑选档案,并将这些档案放置在同一个新档之中。这就是灵感的发生。如果把人脑储备的东西比做燃油,灵感比做火焰,那么人内心的情感就像火种,用它来点亮灵感。这些元素不可或缺。
“赖声川创意学”的理念还包括:避免格式化工作,这是创意最大的敌人;创意需要空间,如果我们内心塞满了各种杂物,就会斩断灵感与泉源之间的通道;人需要建立清晰的世界观,才有利于发展创意。我们可以看到,赖声川的创意,和他的佛教徒身份密不可分,本书很多章节,他谈到自己的哲学观,他在佛法研习营的领悟。创意归根到底,是一场人生修行。在旅途中学习,也在旅途中收获!
《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波普启示录》
作者:(美)安迪·沃霍尔 译者:卢慈颖 定价:45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不要指望在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的这本书里找到他对艺术的回答,事实上,这只是他的一部波普呓语,由爱、性、时间、死亡、美等行为艺术拼贴而成,甚至有一个章节是他谈自己和友人到纽约梅西百货买内裤。但这里面有绝对原汁原味的波普精神。
上世纪60年代,沃霍尔的波普艺术(pop
art)丝毫不把性、药物、扮装、变性、同性恋当做禁忌。他喜欢任何与集体狂欢式“解放”有关的东西,包括推崇整容,拍摄意识大胆的电影。他重新定义绘画,使糖罐和广告值得一画,最著名的创作当属以玛丽莲·梦露为首的名人肖像画。他强调并推崇人的个性,早在那个时候就宣称人人都可以是超级巨星,在未来人人都会成名15分钟。他认为没有一个人是不美的,每个人都合理拥有幻想。
沃霍尔其实是个兼具吸血鬼和灰姑娘人格特质的怪人,1987年因胆囊炎手术后的并发症去世。在这本出版于1975年的书中,他留下了自己的思想、生活和处理艺术的方式。时隔三十多年,它依然透着十足的时尚气息。波普艺术,你学的也就是它的精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