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 感悟生命的歌

标签:
林怀民云门流浪者之歌菩提伽耶悉达多文化 |
分类: 娱乐 |
面对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几百名学生,林怀民拿着话筒和自己的书《高处眼亮》,讲台湾云门舞集38年来走过的道路,讲即将在杭州上演的《流浪者之歌》。对舞蹈,他带着一颗朝圣的心,讲着讲着就发觉他眼眶湿润了。虽然在64岁的年纪,他依然对舞蹈保持着虔诚的热情,他希望所有年轻的学艺术的年轻人,“当你闻到了遥远的芬芳,不要害怕,请步入丛林,一直走下去,你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来自印度的冥想
《流浪者之歌》是林怀民生命中转变最大的一个舞蹈。这个舞蹈有着文字的背景,他说不是自己编出来的。“1994年我突然想去佛陀悟道的菩提伽耶,于是带着德国小说家赫曼·黑塞的小说《悉达多》(又叫《流浪者之歌》)去了印度。《悉达多》根据佛传故事改写,说的是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流浪苦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在菩提伽耶,我看到大觉寺外日日聚集着上百的乞丐,或残障或麻风,我不解而愤怒:为何佛陀涅槃两千五百年后,人世间的悲苦毫无改善?”后来他认识到佛陀不是神而是凡人,他是苦思出让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一日,林怀民在当年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下静坐,突然感觉额头非常灼热,那是阳光穿过叶隙落在自己的额头,那一刹那,他内心突然感到无比安静,回来后就编出了《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是奇怪的舞蹈
《流浪者之歌》之后,林怀民开始放下舞蹈的技术。他开始要求云门舞者学习打坐,学习太极导引,学习书法,学习呼吸吐纳,后来云门所有的舞蹈动作都由呼吸带动,“但舞者们一开始恨死我了,因为舞蹈原本是要蹦要跳,有些人一开始打坐都会睡着”。
林怀民把印度苦行僧手上拿的树杖、头上顶的炭盆搬上《流浪者之歌》的舞台。这个舞蹈很奇怪,最重要的舞美只有稻谷,用了三吨半稻谷。舞蹈最重要的部分在结束时才开始,一名舞者使用筢子用20分钟的时间将满舞台的稻谷画出一个巨大的同心圆。“我来自农村,所以要求舞台上一定有用稻谷,就像生命之源”,音乐用的是格鲁吉亚民歌。印度的小说,格鲁吉亚的音乐,台湾的稻谷,呼吸带动的动作,就这样赋予《流浪者之歌》不一样的感觉。
云门有好多次撑不下去
林怀民5岁开始喜欢跳舞,14岁开始发表小说一鸣惊人,二十三四岁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读硕士时,想做舞团,当时台湾没有像样的现代舞团。父亲告诉他舞蹈可能是乞丐的行业,因为很难挣钱。但他认为年轻人有能力去改变世界,坚持要做。26岁云门在台湾的第一场演出获得成功,他却几乎崩溃,因为接下来所有事情都要自己来,但他不知道怎么去做。
云门的人称自己是舞者,而不是舞蹈家或跳舞的人。晚上7点半开演,晚到的人会被关在门外。“我觉得欣赏表演的人和表演者都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不然你没有办法荣耀你的行业。表演者其实是很脆弱的,因为他献上了全部的自己,一个闪光灯都可能使他完全崩溃。从此我们在台湾的演出没有人迟到,也没有人拍照,户外公演没有纸屑,其实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我告诉观众你们碰到一个非常难缠的人,就像现在,请不要拍照,因为我是林怀民,不是王力宏。”
云门遭到几次困境,2008年大年初五,剧团租住了16年的违章建筑铁皮屋突然起火,一切都烧光了,林怀民说至今想着里面的那只狗火灾后不见了,它现在活得怎样?当时他们没有发动募捐,但台湾5000个单位主动给他们捐款,“整个社会从一开始都给了云门很大的祝福。有好几次我想关掉云门,因为太辛苦,但其实没有一个行业是不辛苦的”。
现在云门的新址正在动工,大概后年可以完工,占地1.5公顷。有些人对他说,50年后这些不是都没有了吗?“我说那些树还在,舞者还在,人们对舞蹈的热情还在。如果舞蹈是乞丐的行业,我也要做永续的乞丐,能给人们带来快乐”。
所以他想对所有年轻的学艺术的年轻人说:当你闻到了遥远的芬芳,请步入丛林,一直走下去,你可以走出一条路。云门的38年就是这么走出来的。
《时尚周末》&林怀民
Q:请问您现在是佛教徒?是从到菩提伽耶开始信仰吗?
A:是的,但我并没有去念佛经。我尊重佛祖的话,因为他让我头脑清楚。佛祖讲究布施,我的布施就是我的舞蹈,给人们带来快乐。
Q:有人认为云门的舞蹈是西方艺术,因为用的是现代舞形式,您怎么看?
A:我不会刻意去强调现代舞,当然你愿意说它是现代舞也无妨。现代舞不像芭蕾那样有固定的形式,它是自由的,没有既定的公式。
Q:有人看云门舞蹈会睡着,搞不清楚要表达什么?
A:每个作品都应该有自己的生命,我不会去重复别人的东西,也不会去重复自己的。我在创作时从来不会去想观众和市场会怎么看,我只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