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南音乐舞 重回汉唐盛世

标签:
南音汉唐乐府艳歌行乐舞陈美娥中国文化 |
分类: 娱乐 |
南音传人陈美娥于1983年创办汉唐乐府,1996年,首部南音乐舞《艳歌行》开始巡演,此后她陆续推出《俪人行》、《韩熙载夜宴图》、《洛神赋》等舞作,十多年来,这些剧目美轮美奂的汉唐遗韵倾倒众生,也为古老的南音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去年,南音被国际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演出后,《教坊记》将参加世博会闭幕剧目演出。
和陈美娥联系上的时候,她正在安阳创作基于殷墟文化上的南音最新剧目《殷商皇后妇好》,讲述殷商第23位王武丁和他第一位妻子——中国首位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妇好的爱情故事。听她讲南音,简直就是聆听一部中国音乐史和中国文化史。
“南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张衡《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但南音从夏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中国古代重礼乐,南音就是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宫廷雅乐,可以说是中国音乐史的活化石”,陈美娥说,很多专家都会以为南音属于戏曲,其实南音属于古代宫廷雅乐,而戏曲是宋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民间小调。汉唐宋时期中原移民把宫廷雅乐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就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南音。
南音用闽南话演唱,“闽南话其实属于古汉语,清代以前叫河洛话,属于河南话的一种”,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声音如怨如慕。陈美娥说,北宋时期解散宫廷教坊,唐玄宗时期“梨园子弟三千”的胜景已消失殆尽。有“海上丝路”之称的泉州南宋时成为临安陪都,也使梨园戏和南音长期融合,发展成独特的古乐舞,陈美娥笑着说:“乐府和教坊就相当于现在的皇家艺术研究院啊,汉唐乐府所做的就是把汉代的古乐和唐代的舞蹈结合起来。”
汉唐乐府全称是台湾汉唐乐府南管古典乐舞团,全团20多人,乐师阵容始终是5个,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艳歌行》共分《序曲西江月引》、《艳歌行》、《簪花记》、《相思吟》、《满堂春》几幕,秉承南音“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的传统,《艳歌行》是展现三位宋代二八佳人踏青嬉春的万种风情;《簪花记》描述的是唐代后妃春锁深闺之落寞凄凊;《相思吟》采自梨园戏《高文举》中经典的“玉真行”一折,表现坚贞妇女对丈夫的信任;《满堂春》则是五位女子手执南音最富特色的打击乐器“四块”,配合抡、捻、敲、击、碰等节奏,展现曼妙婀娜的身形步伐。其中仅有《相思吟》用了汉代相和歌的演唱,中执拍板者演唱曲牌《短相思》。
陈美娥说南音拥有108门曲牌,18部科步,她在很多剧目中为曲牌填入经典古诗词,例如“有女怀芬芳,步东厢。娥眉分翠羽,明眸发清扬”这样优美的唱词,“中国古诗词那么优美,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加上和她合作了十多年的服饰和舞美总监叶锦添将汉唐古典和现代风尚相融合,当有如从古画里飘然而出的中国仕女和着婉转轻扬的南音乐曲,细步款款而行时,观众莫不惊叹。
《艳歌行》并没有剧情,但在之后的《洛神赋》、《韩熙载夜宴图》等剧目中,陈美娥都赋予了完整的故事,因为观众还是爱看故事,而且她发现,男性观众更容易被这些唯美的故事和人物感动到流泪。
“南音和很多戏曲一样也很慢,比如7个字可以唱9分钟,但只要用现代的方式进行包装,那么真正美的东西年轻观众也会欣赏。”现在南音拥趸者和昆曲一样,都是属于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群。陈美娥也希望今后能成立南音学会,开办南音学校,传承南音文化和传统礼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