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导演江海洋 痛斥媒体对国产电影太冷漠

标签:
高考1977国产电影知青浙大江海洋上海娱乐 |
分类: 电影 |
注:那天到浙大紫金港参加《高考1977》和大学生对话的活动,挺感动,为热血澎湃、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为他们纯净而有激情的思想。后来电话采访江海洋导演,觉得他讲得真好,不愧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第五代导演,思想正统,忧患意识强烈,像同学陈凯歌他们,也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走出来的那代人的特点。正像他自己说的,“我是个对生命充满了崇敬感的人”,只是这样的导演拍出来的作品,在商业电影中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了。
今天在书店看到《高考1977》同名书,想买,因为有史料价值,后面有1977年高考试卷,有当年发的招生文件等。还是能够全面了解电影的拍摄过程以及当年的人和事!
另外,我们还和19楼空间、翠苑电影大世界、杭州文广论坛等合作推出“说出我的高考故事 免费电影看不停”活动,我自己都有兴趣想写下当年的高考故事呢!有兴趣者可发邮件到hzgb08@163.com,或登陆19楼发帖,http://www.19lou.com/forum-44-thread-16747792-1-1.html
一部表现东北知青如何战胜困难、通过参加1977年高考改变人生命运的电影,不仅在参加过1977、1978年高考,当过知青的一代人心中激起巨大波澜,更在高校学子中引起强烈反响。高考的话题不仅连接了两代人,也代表着一种薪火相传的民族奋起精神和勇气,从而成功把1977和2009的情感凝聚在了一起。
江海洋,中学毕业后读了两年技校,后留校当老师。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成为陈凯歌、张艺谋的同学。作为上影集团国家一级导演,他拍的电视剧《婆婆媳妇与小姑》曾荣获金鹰奖,凭《生死卧底》荣获大众电视十佳导演,《一江春水向东流》、《生死英雄》等电视剧也为他赢得好口碑。13年未拍电影,今年4月3日推出的电影《高考1977》被誉为近年来难得的“打动心灵之作”。
4月1日江海洋携主演孙海英、王学兵、周显欣走进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老师、学子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流金岁月
1977和2009的沟通”,并在之后接受记者的连线专访。和大学生对话时的温文尔雅比起来,电话里的江海洋显得激动而愤愤不平,直言媒体对国产电影太冷漠。
这部电影就是要告诉大家面对困难的勇气
我是1978年高考的亲历者,把曾经的经历拍成电影,是向社会交一份1977、1978的答卷,拍完这部戏,我心安了。当下作品吸引眼球的很多,但抚慰人心灵的不多。我拍电影的原则是抚慰人的心灵,绝不仅仅以吸引眼球为目的。拍电视剧是要对观众负责,观众喜欢看什么就拍什么,但我想电影就不光是为了赚钱,它必须承担起艺术的使命。
在重庆宣传时我接到一个电话,有个孩子说他今年不想高考了,像他这样的孩子在重庆大约有一万个。我告诉他,我们且不谈论高考制度合不合理,大学的教育一定是能让人少走弯路的,人一定是能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高考1977》就是要告诉大家面对困难的勇气。这个孩子听进去了。一万人不参加高考,这是一万人的悲哀,不是一万人的光荣。
我前几天上海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上海殡葬系统招人竟然有1500个大学生踊跃报名,这是多么悲壮的社会新闻。我对大学生这种卓越的勇气非常佩服,为他们肃然起敬,其实他们比当年的知青更难!从这些孩子身上,我们能看到民族的希望和崛起的力量,而不光光是看到社会的难处。所以如果我拍下一部电影的话,我可能优先考虑拍摄《高考2007》。
观众感动了,媒体没感动,为什么?
这部电影不宣传,年轻人不去看,这是事实。很多影院经理也和我谈到他们的担心,“这部电影怎么吸引年轻人走进影院,就是靠口碑了,不能靠媒体”。
我很奇怪有些媒体可以用整版的篇幅报道“贾静雯离婚”,却不愿意给正经的东西一席之地!贾静雯离婚和社会有什么关系,值得这样整版报道吗?我不反对报道八卦,我甚至允许报纸上90%的内容是报道八卦,但总也要给艺术一定的空间吧。为什么媒体对国产电影这么冷漠,为什么观众看到这部电影流泪,鼓掌,却没有一家媒体肯这样报道?媒体就如此吝啬你们的赞美?说“观众自发为这部电影鼓掌,泪水、笑声、掌声充满着影院”这样的报道犯忌吗?近年人能让人看完后鼓掌的电影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媒体对这样的现象却彻底无词,写出来的报道感动不了任何人。观众感动了,媒体没感动,这是为什么?
实话说,对票房我可以说担心,也可以说不担心。这部电影2000多万元的投资,我吃不准能收回多少票房,但我的心是安的,因为到现在为止,只要去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都是好的。如果说票房不好,我认为不是电影的悲哀,不是我的悲哀,而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
我拍《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为了向经典致敬,拍《生死英雄》是向公安致敬。我是个对生命充满了崇敬感的人,善良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存在的东西。电影和电视剧不一样,电视剧是要对观众负责,一定要好看,但电影还是承载着艺术使命。我希望将来能够成立一项基金,社会上的有识之士能够投资拍这种能够抚慰人心的电影,毕竟社会上需要这样的电影。
《高考1977》,激情连接1977和2009
1977高考亲历者
浙大党委副书记郑强(1977年参加高考试考,1978年高二毕业后考上大学):揭民族的伤疤能让人奋进
48岁以上的浙大教授大多经历过1977、1978年的高考,现在他们已是学校里的中坚力量。我当年大学同班同学中就有比我大十多岁,现在已经退休的老师。
这部电影不局限于年代,讲述的奋起精神对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适用。其实揭开民族的伤疤并不会让人消沉,反而能让人奋进。痛苦和坎坷对民族和国家来说是财富,是动力!
浙大经济学院教授余潇枫(1977年考入浙大电机系):这部电影提炼了父辈的历史记忆
电影开头知青下地劳动,就是我们当年亲身经历的场景,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就要上来说两句。
现在的年轻人被称为迷茫的一代,而当时在痛苦中孤独成长的我们可以说是没有希望的一代,高考是对我们这代人生命的重建。这部电影提炼了父辈的历史记忆,也重建了年轻人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的未来。
大学生和年轻影迷的发言
当女主角陈琼最终原谅父亲时我读懂了亲情,在陈琼和潘志友冲破阻隔在一起时我读懂了爱情,在小根宝为强子牺牲生命时我读懂了友情,在最后知青们千辛万苦赶赴高考读出了对知识的渴求。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抚慰了人们的心灵。--某女大学生
正如很多人一样,当初第一次接触这部电影的时候完全没有多大的兴趣,《高考1977》听起来就是那种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但它真的是部好电影,“庄稼一耽搁就是一年,而这些孩子们已经被整整耽搁了11年啊!”陈琼父亲为农场里的孩子们争取高考权利时说的话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只是感慨自己年少时对学校、对考试的那种抵触……实在不该!--某网友
对于我们这些80后孩子来说,高考是我们熟悉但不愿想起的回忆。如果这部电影早拍7年就好了,我在此激励之下,没准就能考进浙大了,哈哈。--某网友
周显欣 学过5年医的表演系研究生
影片结尾有这样一个情景感动了许多人:知青们为了赶火车参加考试,在山林中互相搀扶、拼命狂奔。女一号周显欣透露为了拍好这场戏:“导演要求演员们坚持一星期每天都在山里跑十小时。”最后出来的效果果然不一样。
“他们追赶的不仅仅是火车,而是时代!”她说道,“尽管在奔跑中屡屡摔倒,但成功就是要让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多一次!”
《高考1977》是周显欣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之前她出演过《誓言无声》、《红粉世家》、《爱本无罪》、《雾柳镇》等电视剧,更凭《爱本无罪》中女一号获浙江卫视年度最佳女演员。她感叹《高考1977》只是让自己一只脚踏入了电影这道门槛,属于刚入门的阶段。
你一定想不到,她曾是华西医科大学念过5年临床医学专业的科班生,只是喜欢表演,2003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为表演系研究生。她说自己演过的角色分两种极端,一类是像陈琼那样很知性,一类是像《雾柳镇》的女二号大红那样大大咧咧、敢爱敢恨。出道便因为长得像小一号的巩俐而被称为“小巩俐”,周显欣不以为意。不过她确定自己要走的是和巩俐一样的演技派路线。
主创解读
王学兵饰演的北京知青潘志友最终选择放弃高考留在农场,这种牺牲是否太不可信了?
王学兵:潘志友非常“时尚”,他遵从了自己的意愿。十年前把他送来了,他用将近十年的时间变得像当地人,十年后又让他回去,他就不一定选择回去--人没有太多的时间适应这儿适应那儿的。
江海洋:潘志友这个角色的原型是上海郊区农场的一名青年,高考恢复前不久曾血书表示愿扎根农场一辈子,为了信守承诺,后来他放弃参加1977年的高考。那个时代是崇尚精神的时代,口碑和为人就是那个时代的财富。
老迟从一个处处和知青作对的上级,最后突然转变,是否显得突兀了些?
孙海英:那时代没有人,我们都是组织的人,老迟就是组织的化身,决定人命运的公章就别在他身上。他的转变就体现以人为本嘛!他不转变就是不以人为本嘛!
为什么结尾不拍落榜生?
江海洋:有同学问我为什么电影最后只告诉大家谁谁谁考上了大学,却没交代没考上的知青结局怎样?我想落榜者的故事可以从另一部电影开始,这部电影我只想说“考上了”。落榜者和老迟的故事可能会在下一部电影《高考1977续》里说。
我拍这部电影不想在今天挑起仇恨,因为善良是我们这个民族血脉里长存的东西。历史的一页毕竟已经翻过去了。我的下一部影视剧题材还会拍知青题材,因为知青这11年是我们这个年代空前绝后的,还可以挖掘出很多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