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读书 |
韩国电影与我们
我的朋友今年去釜山影节,参观一家韩国本土的电影公司。这家公司的大楼里,有整整一层的空间专门供给公司的职业编剧,两百多个年轻人拿公司的全薪,在这个空间里自由发挥才华,不停地产生新的题目和剧本大纲。据说在这家公司,平均每个剧本从策划到最终定稿要经过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这个热气腾腾的创作场面令我们震撼。
同样说到一个国家的电影环境,我的朋友回到国内,和一个电影政府部门的领导吃饭。席间这位领导拿出十几个剧本给他看,说都是电影学院刚毕业的学生写的,我的朋友翻了翻,觉得画面感很强,题目方向都很新鲜,问这位领导能不能去跟这些作者见面,领导阻止了他,说:“你不能去见他们,你一见他们,他们就要提价钱,我现在把他们压得死死的,每个剧本几千块就能搞定……”
我愤怒于这样的意识,在一个连从业者都不尊重创作的环境里,谈什么振兴电影?这两年我不断地听到借鉴韩国的电影模式,其实任何国家的电影都无法借鉴,为什么?因为电影一定是从这个社会的生活中成长起来,无法拔苗助长。而韩国电影为什么受欢迎?因为他们没有禁忌,这个禁忌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创作的,甚至是内心的,每个层面的问题都会有人去拍,伤感的爱情有人拍,明亮的爱情有人拍,纯粹的友情甚至是乱伦的世界也有人拍,拍摄的题材和手法并不拘泥,一句话,没有什么模式。一个国家的创作者们都乐意走自己的路,创作的生态多元了,丰富了,中国的电影自然会有自己的模式,也会像韩国电影一样,有《老男孩》这样深入骨髓又让所有人看得懂的故事片,有《撒玛利亚女孩》这样的小情节电影,有《朋友》《马粥街残酷史》这样有情有义的电影,也有《我的野蛮女友》这样娱乐大众又不失类型风范的片子。所以中国电影的问题仅仅在于反思,但不是反思外在的禁忌,反而是内心的意识,从创作者到从业者都是如此,电影的质量上去了,从业者的心态健康了,才谈得上环境不环境。
说回我面对的这份书稿,我从作者的字里行间能看到她对韩国电影的了解并不表面,可以想见这书稿背后查阅资料的辛苦,更难得的是认真的态度,和兼顾个人品位与面向读者的开放的心态,以及对电影本身清晰的判断。很开心能看到一本有质量的书,我相信各位凭借这本书可以看到韩国电影目前多么的富有生机,也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充满希望,我们让自己迸发更多的活力面对世界,就一定会拥有更丰富的内心。
Liar/北京
后一篇:韩风袭来,情意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