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位棋童如何做死活题
(2017-06-04 18:59:32)
标签:
围棋死活题算法研究能力体育 |
分类: 学棋土壤 |
小朋友打上业余1段,迈过围棋学习的预科阶段,终于学会下棋,就该系统地去做死活题了。
死活题,围棋中权重第一的单项技术,围棋技术中的重中之重。
目前,学与做死活题的主流方法是:老师发给你一摞围棋死活题库,回家一道道去弄吧。如果不会,就看书后答案。不做够两万道题,就站不稳弈城6段,就别去打业余5段。
这个教学方法,也对也不对。
言之也对:越是聪明人,越需要拿出一点下笨功夫的精神。
言之不对:仅仅机械地下笨功夫,不讲求一点点方法,只是把思考的深度留在做围棋题的层面,与做死活题的初衷明显相悖。
那么,小朋友该如何做死活题?或说,老师该如何教死活题?
做死活题的本质,表面看在做算法训练,深入讲则培养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围棋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还要有研究能力?是的,文体本来就是一家。
我推荐的做死活题方法,由浅及深涉及三个层面,大致如下:
第一、将每一道死活题构造为一棵二叉树
要把穿着死活题外壳的这棵二叉树,依照统一规范,遍历每一条路径、每一个节点,力求穷举里面的全部变化,一道题很自然地被释放成一组题目。在这个层面,需要大量的精确计算,需要编码一般地认真、细致、专注、全面,和较大的体能体力。
这个层面的数理基础是《数据结构》。
第二、找到最优
在遍历过程中,需辨识出哪条路径是正解、哪条路径是强手、哪条路径是本手、哪条路径是接近正解的常型参考图、哪条路径是灵光一现的鬼手、哪条路径是有价值的错误、哪些路径是毫无价值的错误,必要时,对每一个变化都得给出详尽判断,甚至系统地给出评价与分值。
这个层面,要找到最优算法,用围棋术语描述是在用手割做子效分析,它背后的数理基础起码包括《运筹学》,或许还有别的。
第三、放逐环境中
单做死活题是一方面,每一道死活题还有必要放进不同的实战环境中去看待。如果在甲环境中,这道题应如何做;如果在乙环境中,这道题又如何定型;如果在更复杂的丙环境甚至丁环境中,又该如何取舍。
这个层面的实质,是带有研究精神去建构系统方法并从不同视角去抽取相应的视图,再行选择相应的结论。简言之,一个项目,搞出甲乙丙等三个方案,一个上马,两个备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层面的数理基础是《古典控制论》、《博弈论》和《结构化信息管理系统》。
做一道死活题,至少要从上述三个不同层面去入手,这才能达到训练基础计算力与研究精神的目的。因此,一道死活题的结果必然是开放的、发散的、多维的,所谓的书中答案其实没有什么价值。优秀的围棋死活题集,应该只有题目、不附答案。
肯定会有同学来问:“如果做不出怎么办?”很正常,缺乏棋型、棋理的训练时,从外到内,使用穷举法一个点一个点去试,直至找到正解;慢慢地,随着逐渐掌握了棋型知识,做题的速度会逐步加快,甚至,一道题基本一眼就可以看出筋型是什么、症结在哪里。试想,既然数学系的人一天也就只能啃出三两道题目,那么学围棋的人一天抠出几道死活题,太正常不过了,两者相通,都是必然的、无法逾越的成长经历,涨棋就涨在这个地方、这等功夫。
当然,如果本文的方法论和题海战术若能结合起来,会迸发出惊人的学棋效果来。
顺便提及几点。
从本文叙述的教学方法看,开始时1段水平的小朋友自己是做不出来的,需要老师去一道一道、慢慢地教出题目、灌输方法。不过,老师只是学步车,可以阶段性地扶着、陪着小棋童走一程,直至小朋友自己能够在死活题的海洋中从蹒跚学步成长为健步如飞。
讲授死活题对围棋老师提出了显著的新要求:既得会下棋,也得会学、会教,或者说得具体一些,身为一名围棋老师,有必要先后接受过围棋科班训练和最基础的高等教育背景,即同时拥有围棋段位证书和学士以上学位证书。而目前战斗在围棋教学一线的那些只有段位证书、缺乏求学经历的主流围棋老师,即便获得过一纸职业段位,也依然越来越难以适应这个与时俱进的围棋教学新环境,及棋童学棋的新需求。
如果学了几年围棋也没能打上业余1段,木关系,以后在初高中乃至大学期间的数学课及其数学类衍生课程中,会接受相同训练、会重走相同心路的,只不过周期长得多、现实的升学压力大一些。围棋和数学的重合度越来越高,或许围棋就是数学。
在这种思路与教学模式下,包括围棋死活题在内的围棋技术乃至围棋技艺,只是一个训练平台与训练载体,只是一个副产品,围棋并不重要。围棋要认真去学,但别把具体的围棋段位太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