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提问回答”的游戏
图画,引导孩子观察力:发现细节,孩子的乐趣
相似图画的重复又该如何读?
图画的重复往往形成一个阅读的节奏,在这个节奏的空挡,我们给予适宜的语言和图画,正是引发幼儿观察和思考的大好时机。要是这个“鼓点”能用特定的画面呈现出来,再好不过了。本书中的“雨线”,不仅完美地起着这样的作用,而且又能起着叙述故事的功能。在书中的语言之外,在孩子的经验之外,我们可在描述“雨线”稍作调整,“这样下雨的天”(还有风)--这三个额外的话语,不仅仅可以让孩子的眼睛去观察到线条的形状和方向的变化,而且可以调动他的经验,回忆或想象刮风下雨的场景!这样一个小小的铺垫,当我们翻页后,豹子在风雨中骋伞的狼狈会变成会心或会意……接下来是雨点儿更加密集--怎么看出来的?不是更加连续了,更粗了呢?
这样往下读,我们该怎样去说“下一个雨幕”呢?我无法写出不同孩子的描述---前提是在前面不同的“雨幕”中,我们给了孩子充分的表达,最起码我们做了一些示范,那么孩子怎么说都是合适的。比如“-天上下起了狮子毛毛雨!”
再翻页,出现了更为疯狂的雨幕。而前面的文图预测中,结论都指向了动物---这样的体验会让孩子开动脑筋思考:能让这个雨幕疯狂的动物,肯定要比前一个蝴蝶要彪悍一些吧?或许,霸王龙也在孩子们的思考中呢……这样的游戏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思路,这是许多可预测绘本的常见情形。可本书作者没有让我们轻易得手,接下来仍然密集的雨幕中埋伏着新的转机---幼儿当然能发现,就像我的孩子抢着说:“风停了!雨大了!”说实话,我真得还没有这样的反应。雨幕让下一个出场的老虎只能趴在洞口向外张望……雨继续下,一个重要的角色被提起:爸爸在干什么呢?我们还没来得及给爸爸幻想出一个独特的行为,电闪雷鸣,最大的雨来了,爸爸可怎么办啊?
声音,引发想象力:无中生有,孩子的专长
故事的最后依旧是密集的雨幕,就这样结束了?孩子和我合上书,正你看我我看你的时候,发现封底的画面似乎和书中所有场景毫无关系。是不是,等待爸爸回家的母子俩正在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我们刚刚看完的这个故事?定睛看去,孩子的手中抱住的书好像正是本书!
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希望。想象力随着人的成长而衰退,曾经有妈妈来问我:“我是学理科的根本就跟不上我四岁孩子的想象,也无法搞懂他的想象。”如果我们改不了现状,那就多跟擅长无中生有的孩子学习,跟着孩子进入他的幻想世界,比如随着书中的节奏,先学着来一次雨中幻想,再变换一下天气,大雪天,老虎会怎样?雾霾中,霸王龙又如何?但凡有这样一个“不得不”的亲子共处时间,就跟着孩子来一个不一样的想象之旅,放空成人的固有想法,听一听孩子的答非所问,那就是他们奇特的想象。
文x图x声音的合奏提高阅读力
连同“提问回答”的游戏,孩子就可以参与到故事之中,欣赏图画,猜测,问答,还有自我表述……有时,碰到我们咋一看搞不懂的绘本,不妨直接跟孩子共读:孩子才不是以搞懂没搞懂来阅读的,他们是感性动物,嘻嘻哈哈中总会直达文图之本。有了他们的共读,我们凝固的大脑会被反复敲击,返老还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