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贝贝熊开心父子》导读
大人在孩子面前是透明的,他们在模仿我们的同时,也在洞察我们的一切言行。有时候大人在掩饰,或者“表演”,但总是掩盖不了,大人的气息、语言等各种信息,都能被孩子像镜子一样接受,适当的时候就会把你施与的“演”给你看。因而,很多的理论告诉爸爸们,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正能量的正面形象。
直到遇到贝贝熊系列中的“开心父子”,才发现爸爸不都是“高大全”。在这套书中,熊爸爸带着贝贝熊学骑车、去探案、海边度假、童子军露营、找蜂蜜,以及一家三口去完美地点野餐。每一次的行动中,爸爸总是特别主动地要去做表率,而事实上他总是那个要被拯救的人。我带着孩子们读的时候,大家一起乐啊,笑啊,儿子说,我爸爸可比熊爸爸聪明多了。
这句夸赞让我不那么自在起来。
特别巧的是,这段时间我和儿子也经历了他学习骑车、一起露营和海边度假,在这些的“开心父子”行动中,貌似我总是在扮演者正确的导师,恨不得让儿子全盘接受我的教导。这里面当然有特比有成效的地方,比如学骑车,哦,不,学骑车的时候也是我及早地放手,而不是像妈妈那样总是扶着车后座不肯撒手。
所以,我觉得大人适当的示弱,是不是让孩子更快的习得和进步呢?如同“开心父子”中的熊爸爸,他是给儿子教导还是教训呢?
教训还是教程
这几本开心父子或许你看来都是“格式化”的节奏,在父子俩参与的露营、野餐、学骑车、到海边、“探案”等六种特定的相处环境中,父亲以成年人、过来人、聪明人的角色笨拙地“扮演”着儿子的导师。在这些特别适合父亲和儿子共同体验的亲子活动中,熊爸爸不幸地给我们爸爸们充当着反面教材。即使是《寻找蜂蜜》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到爸爸带着孩子接受妈妈的任务指派后没有听从妈妈的建议,而是觉得自己可以“便捷地”“按自己主张”地完成,可是最终还是要回到妈妈的叮嘱中。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些亲子活动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让孩子获得成长所需要的经验。
我很喜欢的一位心理学者说过:让孩子犯错是他成长的必经过程。在这套书里,犯错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这样的安排是迎合了孩子们的心理呢,还是迎合了更多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妈妈的心理,好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本书的最后,孩子总是宽容地获得了他应该获得的经验,或者是爸爸给他的教训,而那件事的结果是,“妈妈,你看我学会骑车了哎”“妈妈!你不用担心啦!爸爸已经把海边安全规则全教给我啦!”“他做到了!爸爸找到了最完美的野餐地点!”这样的不抱怨、不埋怨的会带给孩子们反复的“教导”。
当然,即使熊儿子这样说,“妈妈,爸爸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他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聪明!”不也是他的一个思考的结果么?
儿子还是爸爸
是不是很多爸爸需要在孩子面前显示旺盛的精力和魄力,聪明的大脑和敏捷的身手,就是为着给孩子做一个完美的榜样。
我们并不需要总是把挫折或失意掩饰得很好,我们也并不要总是完美地做好每一步,精确的自己如同某个“爸爸手册”中的标准,但是我们要让孩子看到的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到这一切。在孩子的成长中,爸爸就在身边。
很多时候,父亲们把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当成一件重要任务去完成,因为这是忙碌的爸爸“好不容易安排出来的时间”----因而也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只有情不自禁且满怀热情地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时,才会洋溢着慢慢父爱,你也会十分自在和愉悦。
所以,爸爸们也不要介意在这套书里“熊爸爸总是要被解救”,比如在《童子军》熊爸爸陷入漩涡后,孩子们用手册中的建议“一定要坚持住”;熊爸爸从山上滚落,又是孩子们救治了他。在《南瓜》中熊爸爸扑进猪圈后,孩子们帮他冲洗。也不用为身处尴尬中熊爸爸的自我掩饰而挑剔,比如在《童子军》中他狼狈地摔入谷底,需要孩子们用绳子给拉上来,但熊爸爸的嘴里还说:“我还是留下来陪你们吧。你们太需要一个我这样的导游了。”在他走错了路时,他的说法是:“嘿,孩子们,我又想了想,还是跟你们走比较好。这样可以防止你们出意外……”
所以,我看这几本书,总是觉得熊爸爸是那个胆子大、行动派的男孩。不过,作为一个两个孩子的爸爸,我要提醒各位注意的是,我们和孩子的关系越亲密,我们的孩子越可能认同我们。因此,一个完美的榜样不如是一个总带着孩子去体验的总是犯错的大玩童。
直接还是间接
有意思的是,《南瓜》和《童子军》中都提到了“手册”的作用,并且将手册的指导和熊爸爸的直接指导对立起来。我想,这一方面是想告诉孩子们,阅读实用性的手册很重要;另一方面,也告诉爸爸们早点儿做点知识储备,用间接知识来指导直接实践。
从这套书里,我们可以学到养育男孩可以经常带着他做的事情:男孩喜欢运动,喜欢和父亲一起玩;喜欢和爸爸一起冒险,一起体验世界;要提醒的是,男孩喜欢父亲教他一些实实在在的的东西。如果你还不会系一个结实的童子军结,也不会找到一个完美的野餐和露营地点,正好是个一起学习的好机会。我们也可以学一学熊爸爸的积极态度。对于各种情况,作为爸爸首先要去做,不是说非要完美地完成,而是在告诉儿子,这事我行!或者,这事要试一试。当然,如果在行动之前,多了解自己的特点,然后去选择自己喜欢自己适合的方式养育孩子,大家都轻松。玩也好,运动也好,只是你要带着孩子在你最熟悉的领域把广度和深度上慢慢发展就好。
在写这篇导读之前的周末,我们一些大人带着孩子去露营,适逢大雨,有的爸爸忙着躲雨,有的爸爸带着孩子冒雨搭帐篷。我还把帐篷搭在了几棵小树下。第二天的讨论中,大家指出这一点,我想我的这个失误会让孩子记得更牢靠。而比这更牢靠、更有力量的回忆是雨中忙碌的男人。
(李一慢,亲子教育专家,著有《陪孩子走过学前六年》;新教育研究院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儿童阅读公益机构“爱阅团”发起人;北京市首届金牌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