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培养大人物幼儿心理百科新周刊城市画报学前教育心理慢包容育儿 |
分类: 育儿书刊【周周看】 |
育儿书刊周周读:“学前教育”---慢、原则和包容
文/一慢二看
本周开始看的育儿书有《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幼儿心理百科》,前者在床头、后者在厕所。巧的是两本都是韩国妈妈写得。继韩流娱乐袭击后,韩式幼儿教育正突袭我们。
因为都没看完,以后再做评述。
本周看的期刊有:《新周刊》09年23期、《城市画报》09年22期、《华夏地理》09年12期、《心理》12月刊和《学前教育》09年12期等。我觉得育儿问题现在真得很热,各种杂志都会谈到。即使不是针对育儿的,很多文章也会联想到育儿上去。
《华夏地理》本月正好有对于宇宙中类似地球的形体的探寻文章,是最近葫芦同学热心关注的话题,自己看了正好可以给葫芦同学看看。
《心理》月刊有个豆腐块文章 ,挺对胃口:<跟着孩子去学习>,说美国的研究表明,给孩子报名参加集体运动项目培训班,爸妈们也能跟着学很多东西。孩子在学习中可以交到朋友,父母在边上看着,也等于参与其中。同时,夫妻之间的沟通改善了,时间管理技能也提高了。很多父母说,自己也喜欢上了孩子正在学的那项运动。
颇以为然也,虽然我家参加的兴趣班还不是很多,只有2个。其中的围棋,葫芦爸爸个人一直以来受当年中日围棋对抗的强烈刺激,一直关注这方面的消息,但从来没有深入过,自从葫芦上了围棋班,我也跟着学了起来,兴趣昂然。也在葫芦的学习班上通过侧面观察,也增多了对葫芦的了解,同时也加强了跟有共同话题的家长们的交流。
《新周刊》的专题是“气候公民与地球那些事儿”,很应景的,看到这样的文字总会想,我们的后代真的会为此付出“代价”,我们如何跟孩子们去谈这些貌似很“不关己”的事情呢?
我觉得太复杂的也不必多说,可以跟孩子讲讲我们怎样做可以节约能源吧,这个观念和方法孩子是能够听懂,并且能够去做的。比如,葫芦妈妈就会“盯”葫芦洗手时是不是不用的时候就关水龙头;葫芦爸爸带葫芦去上课,总是要葫芦把制造的“废弃物”不乱扔,带着,尽量扔到分类垃圾桶去,找不到就带回来仍小区的垃圾站。
可是,很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不环保的言行”是在毁坏地球。比如,今天中午在一家餐馆吃饭时洗手,看到一个半大孩子和他的妈妈在洗手,在交换、在按压洗手液、泡沫在手的时候,一直放着水龙头,我在旁边说了一声:要爱护水资源啊!孩子有点儿去关的意思,那个家长头都不抬,说,没关系的。
《城市画报》介绍了创意美术者徐冰的“木林森”计划。我觉得比他赖以成名的“天书”更有创意--叫肯尼亚孩子们画树,通过网络画廊拍卖,所得资金用于肯尼亚植树。这样的“艺术”我无话可说,靠“创意”仓颉神机“山寨”汉字的徐大师有名有利,当然可以自由地利用肯尼亚的穷苦孩子的渴望来实现他的新的艺术创想的。
与徐冰的创意美术不同,《新周刊》介绍来自日本的远山正瑛在83岁高龄来到中国的库布奇沙漠义务治沙,种树14年,直到2004年去世!给河套南部沙漠种下了340万棵白杨树!
《学期教育》本月刊是重点要说一说的。这本杂志最近觉得越来越好看了。本期开篇三篇,都说到葫芦妈妈和葫芦爸爸的兴趣,我们还展开了讨论。此三篇是《成长中的慢》、《要求只说一次》和《宽容,是心中的一颗幼苗》。
我们已经发现葫芦小朋友是个慢性子,很多事情都是“比”较慢,我们虽然知道不能去做比较,不能贴标签,但是经常性的“操之过急”。就这个问题,我们讨论了很多案例,反省了我们俩对葫芦的慢采取的一些不良应对措施,比如过于期望,比如错位衡量,比如催逼式的语言暴力,比如越位的替代思考和行动……文中说:因为从小慢悠悠)或许习惯已经养成,至今五年级的她做事情从来不慌张,甚至还有点宠辱不惊的“境界”---有次跟一位成功的家长谈起葫芦的反应慢,她说,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能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难得的品性啊--真是惊人相似的观点啊。
确实,慢就是一种距离,真的是一种“境界”,只不过,这种境界逐渐地被成长给废掉了。因此,才会有新世纪所提倡的慢生活。
《要求只说一次》中可以借鉴的是,跟孩子说清楚了并且确认孩子听明白了之后的“指令”,必须坚持,不多说,免得“啰嗦”,要让孩子尝试接受不遵守的“后果”。
《宽容》一文的案例是反其道的,从儿子对妈妈宽容,反衬家长的不包容。是啊,我们细细去想是不是孩子们很多次地包容我们,很多次的谅解我们呢?
给孩子一点时间,给孩子一些空间,我们都慢下来,跟着孩子一起成长。

加载中…